《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论语〉十则》同步检测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B . 五十而知天命 C . 可谓好学也已 D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逾:超越。 B . 愿无伐善,无劳              施:施行。 C . 知者 , 仁者静                 动:活跃。 D . 小人戚戚                        长:总是。
3、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 请事斯语矣 B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C .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D .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可谓好学也已 B .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 C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 . 血气方刚 , 戒之在斗
5、下列句子中“焉”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                      

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A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 .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6、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 敏于事而慎于言 C . 月出于东山之上 D . 亦将有感于斯文
7、下列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闻子之志              愿:希望。 B . 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 C . 回虽不                    敏:敏锐。 D . 血气衰,戒之在得  既:已经。
8、下列加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 ①敝而无憾,②少时,血气未定 B . ①天下归仁 , ②就有道而正 C . ①请问目,②及壮也,血气方刚 D . ①敝之无憾,②不义富且贵
9、下列语句被编成四组,全都能表现孔子“仁”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 . ①④⑤ B . ②③⑥ C . ①③④ D . ②⑤⑥
10、下列对节选部分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孔子询问颜渊、季路的志向时,子路表现得比较坦率,颜渊则比较含蓄。 B . 从子路敢于询问老师的志向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师徒之间平等的关系。 C . 孔子认为,“仁”是瞬间可以实现的,实现“仁”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 D . 针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同特点,孔子提出了“三戒”之说。
11、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一言而可以邦      兴:使……兴盛。 B . 如其而莫之违也       善:善良。 C . 不几乎一言而邦乎   丧:亡。 D . 为君难,臣不易      为:做。
12、下列加线字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如其善莫之违也       而:连词,表假设。 B . 泉涓涓始流             而:连词,表修饰。 C . 就有道正焉             而:连词,表顺承。 D . 敏于事慎于言          而:连词,表并列。
1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 . 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B .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 C . 敏于事而慎于言 D . 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1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可谓好学也已 B .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子胥靡 C . 盍各言尔志 D . 阖四竟之内
15、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未有仁而其亲者也         遗:遗弃,抛弃。 B . 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显露,表现。 C . 于大盗                        逐:追随。 D . 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矣   累:劳累。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依据课文填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依据课文《〈论语〉十则》填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3、依据课文填空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            。”

4、依据课文填空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依据课文填空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三、阅读题(共5小题)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孔子认为一句话可以亡国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一)互乡①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②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③其往也。”

(二)孟子曰:“教亦多术也,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①互乡:鲁国的乡名,其乡风俗恶劣。②与:赞许 ③保:追究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

(2)孟子提出“不屑之教”,和材料(一)中的孔子的思想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楚瓜梁灌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①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②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节选自《新序》卷四)简要说出你读这篇文章的启示。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1)
A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以“儒学”作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这是与深受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分不开的。

答: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二单元《〈论语〉十则》同步检测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