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口技》同步练习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16小题)

1、《口技》一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2、给下列带下划线的字注音。

                       中力拉       欲先走      

3、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

A.于厅事之东北角       B.而呜之      

C.久之,目似瞑         D.医之好治      

4、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词活用为另一种词性的词,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请指出并解释。

A.京中有善口技者                   

B.妇抚儿乳                   

C.妇手拍儿声                   

D.不能名其一处也                   

5、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            

②表示同时发生:      

③表示相继发生: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6、解释下列句中的字词。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      

②满坐寂然            坐: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走:      

7、“俄而”表示时间短暂,写出同义词:       

8、指出下列字词的古今义。

虽   古义:           今义:                                         名   古义:            今义:      

9、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A .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 ) B . 其夫呓语(其:她的。) C . 既而儿醒,大啼(既而:不久,紧接着。) D .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虽然。)
10、选出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 京中有口技者(好的) B . 妇抚儿(喂奶) C . 力拉崩倒之声(间断) D . 战战(屁股)
11、下面句中划线词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何陋 B .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 . 驴不胜怒,蹄 D . 水陆草木
12、《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毕业典礼 B . 毕生精力 C . 丑态毕露
13、“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莫名其妙 B . 至理名言 C . 有名无实
1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 “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 B . 文章开头结尾写到了表演道具的简单,是为了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C . 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D . 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听众的反应,后写口技艺人的表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15、 读 《口技》,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      。本文是以      为序,分别记叙了口技表演者在表演前的      及表演即将开始时的情况,表演者的      和听众的      ,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16、 读 《口技》,课文依次描写了                  三个情景,目的在于      ,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      ”字。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二、问题理解(共7小题)

1、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 读 《口技》,文中“火起”一节写听众的句子表现了听众们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读 《口技》,结尾的“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


4、 读 《口技》,文章为了表现口技人的高超技艺,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5、 读 《口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请问文中的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

6、 读 《口技》,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7、 读 《口技》,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三、课内阅读(共1小题)

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选自 《口技》

(1)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四、拓展阅读(共1小题)

1、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1)对画线句“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如果在虎穴见到了虎,在蛇洞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B . 到虎穴去,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C . 如果在虎穴,在蛇洞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D . 到虎穴去就见到了虎,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怎么能说是不祥之兆呢?
(2)晏子借向景公解疑的机会,巧妙地给君王提出了什么建议?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口技》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