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树》同步练习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15小题)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做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 B .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一句以诗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语言精练,形象逼真,节奏感强,而又蕴含丰富。 C . 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 . 全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2、《那树》体裁是      ,作者是      ,他是      (籍贯)当代作家。

3、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立不动   倒        引颈受       

然开阔                须  周道如      


4、给下列文段中划线字注音。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      须的大头颅,      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      ,切断所有的动      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

5、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

jiáo       碎   掩fù            离cháo         lǎ叭       

头lú           碎gǒng          xù辉           陷jǐn g       

6、理解下列词语

①屹立不动:

②引颈受戮:

③豁然开阔:

④徒劳无用:

⑤周道如砥:

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在夏天的太阳下      (挺着 昂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

②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      (压进 碾进)灰色之下。

③缓缓的,路面      (洒上 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

8、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①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②电锯从树的身上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③两星期后,树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9、下列各项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告(bǐng) 妹(zǐ) 语(lún)  蟆(xiā) B . 形(chú) 戏(xī) 灭(mín)   立(shǒng) C . (chóu) 角(bìn)  蹂(lìng)  风(yùn) D . 恼(ào)  污(diàn) 点(zhuì)   鹤(lì)
10、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绥靖     寒噤     拂晓     张皇失措 B . 杀戮     瓦砾     震悚     月明风轻 C . 门槛     烦燥     取缔     触目伤怀 D . 笨绌     霹雳     蹒跚     微不足道
11、下列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大病初愈的他,有一点佝偻 , 露出老态,但是坚固沉稳。 B . 日月光华,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昔日的林荫小道,如今已是周道如砥 C . 犯了错误的儿子听说父亲要回家了,赶紧逃到了奶奶那儿寻找萌庇 D . 八年抗战期间,我们的许多革命英雄引颈受戮 , 视死如归。
12、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你的讲话使我获益匪浅 B . 篮球赛输了,不应该怨天尤人 , 而应该吸取教训,提高技艺。 C . 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 . 许多的名胜古迹令人留连忘返
13、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尽管全明星周末新秀赛表现平平,但这并不妨碍林书豪成为媒体关注。 B . 造成这种择校竞争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真正釜底抽薪的办法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和改革中考制度。 C . 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D .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1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中所提及的这棵老树,因为它给行人纳凉,给鸟栖身之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给情侣以温馨的感觉,所以作者认为它被砍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B . 老树惨遭屠杀的根本原因是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 C . 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D . 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乡愁》的作者余光中、《那树》的作者王鼎钧分别为台湾诗人、作家。 B . 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大师,代表作有喜剧《威尼斯商人》、悲剧《哈姆雷特》等。 C . 《墨子》一书辑录了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创始人墨子的言行,《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箪”“豆”“万钟”均为古代盛装饭食的器具,“牺牲玉帛”中的“牺牲”专指祭祀用的猪、牛祭品。 D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叫“国风”,使各地的民歌。

二、问题理解(共8小题)

1、仿照例句,补写比喻句。

例: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生活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

希望就是        。希望就是       

2、 读《那树》,本文与景状物生动活泼,请分析下列句子特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②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也很有诗意。

3、 读《那树》, 从作者描写工人伐树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


4、 读《那树》,语句“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中“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5、 读《那树》,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

①“没实现”的是什么?

②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 读《那树》,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早期的“那树”的?


7、  读《那树》,怎样理解文中所写的蚂蚁国的故事?


8、 读《那树》,对文中那树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


三、阅读理解(共2小题)

1、阅读课文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1)第2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一进行简要赏析。

(2)第3段中“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一句有何作用?

2、课外阅读

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④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战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⑪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⑫它开始打量这个叫作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⑬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 鸣,再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⑭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⑮一天又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作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⑯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⑰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本文有改动)

(1)填空:这篇文章以第      人称的口吻,按      顺序,主要运用            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      (填2至4字)这件事。

(2)阅读上文,联系课文《那树》进行分析比较,选出下列四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

(2)
A .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赋予了“树”以真实的性灵,以两棵树不幸的命运来敲击读者内心的感知。 B .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由“树”的命运所引发的深重思考和感慨。《那树》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棵进城的古树》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要违背“树”的意愿,强行改变“树”的命运,否则我们可能会顾此失彼。 C . 两篇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有的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凝练含蓄,引人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D . 两篇文章从体裁来看,都是小说。不同点在于:《那树》写的是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最终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而《一棵进城的古树》则是从环保的角度写了一棵古树远离家乡后,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的感人故事。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树》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