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隆中对》同步练习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犹鱼有水也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 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曹刿论战》) C . 高祖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 . 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备由是亮        太守说如此 B . 大义于天下    尽《书》,则不如无《书》 C . 将军既帝室胄    无丝竹乱耳 D . 信义著四海      皆以美徐公
3、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字字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一叶落而知天下 B . 忘身于              敌国 C . 追先帝之殊遇        笼四野 D . 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山溪之险
4、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5、对课文《隆中对》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 . 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 . 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 . 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以弱强者       贤能  之用 B . 曹操比袁绍   信义著四海 C . 此用武国      高祖因以成帝业      D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7、下面各组句中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不可与争锋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B . 而民附      益州 C . 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D . 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愿见之乎
8、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扶苏数谏故   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 陈胜、吴广谋曰 当立者公子扶苏 C . 项燕楚将    贤能之用 D . 楚人怜     二世杀
9、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闾左谪戍渔阳 闾左(指代平民) B . 天大雨    会(集会) C . 已失期    度(估计、揣测) D . 多应者    宜(应当)
10、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 .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 .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 .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11、读《隆中对》,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军亲自率领着益州的老百姓向秦州出发。 B . 您身先士卒,率领着益州的军队从秦州出发。 C . 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发。 D . 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兵。
12、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 )
A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 人所罾鱼腹中。 D . (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3、下面加下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B . 尽南海   利:利用 C . 国险而民     附:归附 D . 时先主新野   屯:驻扎
14、下面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贤能之用 ②不足外人道也 B . 其主不能守 ②舍生取义者也 C . ①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②以是人多书假余 D . ①今操已拥百万众 ②辍耕垄上
15、下面“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 挟天子令诸侯 B . 此可与为援不可图也 C . 国险民附 D . 民殷国富不知存恤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隆中对》的作者是      朝的            

2、写出下联:两表酬三顾,      
3、《隆中对》节选自      ,该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      ”。

4、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      

②孙权:      

③荆州、益州:      

④戎越:      

5、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安抚边境各民族;③广布“仁义”;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巩固荆、益基地;⑥利用帝室之胄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三、阅读理解(共3小题)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2)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2、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在作者王安石的心目中,“士”是什么样的人?

3、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

(1)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隆中对》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