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化学期末统考考试试卷
年级:高三 学科:化学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选项 | 叙述Ⅰ | 叙述Ⅱ |
A | NaCl是离子化合物 | NaCl固体可导电 |
B | 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原电池需外接电源才能工作 |
C | 1-己醇的沸点比己烷的沸点高89℃ | 1-己醇和己烷可通过蒸馏初步分离 |
D | 乙二酸可与KMnO4溶液发生反应 | 乙二酸具有酸性 |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 A.探究铁发生吸 氧腐蚀 | B.探究碳和硅非金 属性的强弱 | C.制取并收集氨气 | D.制取并探究乙 炔的性质 |
实验方案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Ⅰ.碱性锌锰电池 | Ⅱ.铅-硫酸蓄电池 | Ⅲ.铜锌原电池 | Ⅳ.银锌纽扣电池 |
二、推断题(共2小题)
已知:A为芳香烃, N含有甲基,M的结构简式为。
Ⅰ.R-CH2OH R-COOH(R表示饱和烃基)。
Ⅱ.R1-OH + R2-OH R1-O-R2 + H2O (R1、R2 表示烃基) Ⅲ.
(R1~R4表示烃基)
a.D与苯酚互为同系物
b.P存在顺反异构体
c.由M生成N时,1mol M最多消耗3 mol NaOH
a.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能与饱和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c.一定条件下,1mol该有机物与足量金属钠充分反应,生成1mol H2
三、填空题(共3小题)

a.3v(H2)正 = 2v(NH3)逆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的总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d.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e.单位时间生成m mol N2的同时消耗3 m mol H2 f.a mol N≡N键断裂的同时,有6 a mol N—H键合成

① 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② 一段时间后,需向装置中补充KOH,请依据反应原理解释原因是 。
a.c(K+) + c(H+) = 2c(CO32-) +c(HCO3-) +c(OH-)
b.c(CO32-) + c(HCO3-) + c(H2CO3)=2mol/L
c.c(K+) > c(HCO3-) > c(CO32-) > c(OH-) > c(H+)
Ⅰ.将铬铁矿和碳酸钠混合充分焙烧。
Ⅱ.焙烧后的固体加水浸取,分离得到溶液A和固体A。
Ⅲ.向溶液A中加入醋酸调pH约7~8,分离得到溶液B和固体B。
Ⅳ.再向溶液B中继续加醋酸酸化,使溶液pH小于5。
Ⅴ.向上述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得到重铬酸钾晶体。
① FeO•Cr2O3 + Na2CO3 + = Na2CrO4+ Fe2O3 + CO2↑;
②Na2CO3+Al2O3=2NaAlO2+CO2↑。

下表是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数据:
物质 | KCl | NaCl | K2Cr2O7 | Na2Cr2O7 | |
溶解度 (g/100g水) | 0 | 28 | 35.7 | 4.7 | 163 |
40 | 40.1 | 36.4 | 26.3 | 215 | |
80 | 51.3 | 38 | 73 | 376 |
①该反应能发生的理由是 。
②获得K2Cr2O7晶体的操作有多步组成,依次是:加入KCl固体、 、 、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晶体。
四、实验题(共1小题)
实验序号 | 实验操作 | 现象 |
Ⅰ | 向氯水中加入碳酸氢钠粉末 | 有无色气泡产生 |
Ⅱ | 向氯水中滴入品红溶液 | 品红溶液褪色 |
①甲同学通过实验Ⅰ得出结论:氯气与水反应至少产生一种酸性强于碳酸的物质。乙同学指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原因是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杂质 (填化学式),也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泡。请你完善下图所示除杂的仪器装置图,并标出药品名称 。
②丙同学通过实验Ⅱ得出结论: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性。丁同学指出丙同学结论不合理,原因是此实验未证明 (填化学式)是否有漂白性。
③戊同学依据上述现象和元素守恒推测产物中应该有盐酸,请你设计实验检验Cl-的存在: 。
④庚同学利用正确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进行实验,观察到实验现象与实验Ⅰ、Ⅱ中相似,氯水具有的性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