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30小题)

1、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的“窗口”是(  )

A . 表皮 B . 叶肉 C . 叶脉 D . 气孔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A . 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 . 都生活在水中 C .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 体内都有输导组织
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描述是( )
A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玻片上写有一“p”字母,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
A . d B . q C . b D . p
5、科学研究有很多方法,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采用的方法是(    )
A . 观察法 B . 调查法 C . 实验法 D . 经验法
6、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 机器人 B . 珊瑚 C . 钟乳石 D . 生石花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A .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存的所有生物的总称 B .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C .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D .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8、进行显微观察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    )
A . 形态规则的 B . 薄而透明的 C . 干净的 D . 经过染色的
9、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被碘液染成深色的是(    )
A . 细胞壁 B . 细胞膜 C . 细胞质 D . 细胞核
10、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多 B .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组织 C .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直接形成各种器官 D .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的体积增大
11、下图中,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将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④→②→①→③→⑤ B . ①→②→③→④→⑤ C . ⑤→③→①→②→④ D . ②→①→④→③→⑤
12、将两株同样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试管中培养。两周后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现象,该现象说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长所需的(    )

A . B . 无机盐 C . 有机物 D . 氧气
13、花有不同的传粉方式,下列特点适应风力传粉的是(    )
A . 花粉粒小而轻 B . 花粉表面带有黏性物 C . 花瓣基部有蜜腺 D . 花冠多有艳丽的颜色
14、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请推测下列四种组成根尖的细胞中,主要负责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是(    )
A . B . C . D .
15、如下图所示,为提高成活率,有时园林工人会给移栽后的绿化树“挂吊瓶”以补充水和无机盐。“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茎的(    )

A . 侧芽 B . 表皮 C . 导管 D . 筛管
16、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中的“绿丝绦”是由下列哪个结构直接发育而成的(    )
A . B . C . D . 种子
17、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但在植物体内却是“水往高处流”,其主要动力来自(    )
A . 光合作用 B . 蒸腾作用 C . 吸收作用 D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8、下列关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叶片,呼吸作用则可发生在任何活细胞 B . 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C . 光合作用白天发生,呼吸作用夜间发生 D .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19、北京属于华北地区,四季分明。这里的植被属于典型的(    )
A . 落叶阔叶林 B . 热带雨林 C . 常绿阔叶林 D . 针叶林
20、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退耕还林”的鼓励性政策,以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    )
A . 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B . 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或某些有害气体 C . 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D . 以上三项都是
21、正常情况下,图中甲细胞与其分裂形成的乙、丙两个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的关系是(    )

A . 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均为甲细胞中的一半 B . 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均为甲细胞中的二倍 C . 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均与甲细胞中的相同 D . 甲、乙、丙这三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
22、下列关于细胞生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所有的物质都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B .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C . 细胞中的物质都是自己制造的 D . 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盐
23、中风的病人四肢没有任何损伤,但会出现一侧肢体不能活动的症状,请据此推测其功能受损或丧失的是(    )
A . 结缔组织 B . 上皮组织 C . 肌肉组织 D . 神经组织
24、如果我们将侧柏、银杏、油松归为一类,将木瓜、水稻、杨树归为另一类。这种分类的依据是(    )
A . 是否有根 B . 是否有种子 C . 种子是否裸露 D . 是否能食用
25、花生种子和小麦种子的营养物质分别贮藏在(    )

①胚    ②子叶    ③种皮    ④胚乳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26、下列四粒种子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阴影部位表示缺损部分),即使在适宜条件下也一定不能萌发的是(    )

A . B . ②③ C . D . ①②③④
27、当果树花期遇阴雨连绵天气时,欲使果树不减产,可以采取人工授粉的方法帮助其传粉。人工授粉是把采集到的花粉涂抹在同种植物的(    )
A . 雌蕊子房上 B . 花朵上 C . 雌蕊柱头上 D . 花柱上
28、下图是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示意图,为了获得更科学的实验结果,实验中使用的塑料袋颜色最好为(    )

A . 黑色 B . 白色 C . 红色 D . 无色透明
29、科学家曾用变形虫做分割实验,结果有核部分会复原从而存活下来,无核部分过不久就会死亡,这说明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控制作用的是(    )
A . 细胞核 B . 细胞膜 C . 细胞质 D . 线粒体
30、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植物细胞所需要的一种营养物质 B . 植物的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进行,其实质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 . 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氧气,可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D . 植物的呼吸作用其实是生物对外界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

二、综合题(共3小题)

1、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发现鼠妇更愿意生活在湿润的地方,于是他们想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的分布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遮光盒中一半撒上干土,另一半撒上等体积的湿土;

②将20只鼠妇放入遮光盒中;

③静置2分钟后,在保证环境相对安静的情况下,每隔1分钟观察干土和湿土中鼠妇的个数,并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观察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干土中鼠妇个数

8

5

3

6

5

2

1

1

2

1

湿土中鼠妇个数

12

15

17

14

15

18

19

19

18

19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研究问题,你可以做出的实验假设是      。本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是      
(2)实验操作中使用20只鼠妇而不是2只鼠妇的原因是      
(3)实验过程中要先让鼠妇静置2分钟,且始终保持环境安静的原因是      。实验结束后,你认为该怎么处理鼠妇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鼠妇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5)如果第一次实验后发现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5)
A . 否定原来的假设,直接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B . 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复多次,检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C . 反思实验过程,实验操作中是否存在失误 D . 检查实验装置是否符合实验方案的设计
2、在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图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写出其中任意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2)从该生态系统的成分看,      是生产者,鱼、虾、企鹅等动物属于      ,除图中所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      者和阳光、空气、水等      因素。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      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4)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是可以随食物链不断积累的,研究人员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体内发现了DDT(一种难分解的有毒农药),该生态系统中DDT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在其他地区曾经施用的农药DDT却出现在荒无人烟的南极洲动物体内,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3、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等几个连续的过程,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与结果是其中重要的阶段,根据以下图示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植株发育到一定阶段会开花,经过传粉、      后形成种子,其中种子由图中[      ]      发育而成。
(2)图乙为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图中的D表示      ;若用碘液染色,变蓝的部分是[      ]      ;种子萌发时首先伸出种皮的是[      ]      ,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根。
(3)取两份适量的干重相等的种子,甲组进行风干处理,乙组浸水湿润,然后分别放入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组。
(4)小明将—些菜豆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放在合适的温度下,种子没有萌发,其主要原因是(    )。 (4)
A . 温度太低 B . 种皮太厚 C . 缺少阳光 D . 缺乏空气
(5)研究人员发现种子在萌发成幼苗(如图丙),并继续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    ) (5)
A . 氮、磷、钾 B . 钙、铁、锌 C . 硫、磷、硼 D . 钾、钠、镁

三、填空题(共3小题)

1、永定河是北京市的主要水系,为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永定河,某校生物老师带领小江和生物小组的其他同学在此开展了实践活动。经过观察,他们发现河水中有一些金鱼藻、黑藻、小鱼、小虾等常见的植物和动物,河水中还有其他“神秘”的微小生物吗?他们采集了一些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观察。
(1)小江制作黑藻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的中央滴加了一滴清水,如果他想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则应该在载玻片中央滴加      。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黑藻细胞具有、而动物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和液泡;动植物细胞中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2)对采集的水样进行显微观察时,小江看到了下图甲所示的微小生物,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为单细胞生物      (填名称)。观察时发现视野的左下角有一个污点,先移动玻片再转动目镜,污点都没有移动,由此推测其所在的部位可能是      

(3)为更好地了解该生物的生活特点,小江对其进行了培养和进一步的观察。因为它的生活需要氧气,所以从培养液的      (填“表”或“底”)层吸取的液滴中该生物的含量较多。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如图乙所示的情景,一段时间后图中的两部分完全分开,变成两个独立的个体,这说明该生物正在进行      。除此之外,还能观察到该生物具有      等生命特征,由此进一步说明      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阅读下列短文后回答问题: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化学反应,人类对它由疑惑到认知、再到利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海尔蒙特、普里斯特利、英格豪斯、谢尼伯、梅耶和季米里亚捷夫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相继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逐渐帮助人们开始探寻光合作用这个神秘而伟大的生命活动。但对于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一直不得其解。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了一个实验:他先把绿叶在暗处放置24个小时;然后选取一个叶片,让其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将这个叶片取下放在隔水加热的酒精中脱色,再用碘蒸气进行处理。最终发现曝光的区域呈深蓝色,遮光的区域则没有颜色变化。

1883年,美国的恩吉尔曼把一些好氧并能运动的细菌放入盛有一条丝状绿藻的溶液中并制成装片,放在没有空气且黑暗的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丝状绿藻,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在此之后,美国的科学家鲁宾、卡门、卡尔文等人通过更精确的方法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更为深入地研究,人们才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光合作用的发现不仅彰显了人类的智慧,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生活现象,应用于农业生产。

(1)文中所示,萨克斯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24个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      ;然后,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其目的是      。下列装置能够使叶片脱色且科学安全的是      

(2)你认为萨克斯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3)恩吉尔曼做的研究中,好氧细菌只向被光照射到的叶绿体部位集中,说明光合作用能产生      ,场所在      
(4)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4)
A .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B .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C .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能量 D .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能量
3、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2016年11月11日,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为网友们报道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种菜试验。

天宫二号上选择栽培的蔬菜是生菜。生菜是常见的食材,在地面上的种植技术比较成熟,重要的是生菜从种子长到可食用植株需要大约30天时间,这与神舟十一号飞船本次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很相近。

航天员们就像是太空的“农民”,每天至少要花10分钟的时间来照料生菜;给幼苗灯光照射,用注射器往栽培基质中推入空气,检测栽培基质的含水率、养分含量等。

种子发芽后,航天员打开培养箱顶部的灯光,为生菜提供光照。灯光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合而成,生菜对红光吸收效率非常高,在红光照射下生长得很好;采用绿光是因为它照射到生菜叶上,视觉效果非常好;蓝光则是对植物形态舒展具有较强的作用。生菜进入成长期后,在光照的作用下,就开始变绿并快速生长。

航天员们还要定期给生菜间苗和补水。间苗是把长得相对差一些的生菜连根拔出来,第一次间苗后在每个单元格里保留两棵菜苗,第二次间苗后在每个单元格里只保留一棵菜苗。航天员们发现,间苗后留下的菜苗长得更健壮。太空种生菜使用的栽培基质是蛭石,航天员们用注射器将水注入生菜根部的蛭石中,由于蛭石的吸水性非常好,水分会在其中均匀地分布。

这是我国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暂时不让航天员食用。航天员们要把植物采样带回来,进行生物安全性检测,比如检测植物表面的微生物是否超标。只有检测合格后,才会在下次航天实验中考虑让航天员食用太空栽培的蔬菜。

(1)生菜被选为中国人首次太空种菜的植物,是因为生菜从种子长到可食用的植株大约需要      天。
(2)航天员们给栽培基质中注入空气,是为了促进生菜根部细胞的      作用,有利于生菜的生长。
(3)由于太空是失重环境,将灯光置于培养箱顶部,可确保生菜的生长方向是      。在灯光下生长一段时间的生菜叶片呈绿色,是由于细胞中      是绿色的。
(4)航天员们定期用注射器将水注入生菜根部的蛭石中,水分会通过根、茎中的      组织运输到叶,作为      作用的原料。
(5)对于今后太空植物栽培的进一步探索,你认为下面的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选填下列字母)。 (5)
A . 进行生菜的多轮栽培实验,掌握生菜太空生长的规律 B . 做其他种类植物的栽培实验,探索不同植物的太空栽培技术 C . 为获得可食用的太空植物,探索微生物对太空栽培植物的影响 D . 在无CO2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探索CO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京市西城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