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肖邦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         的组成部分。

②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          太旷。

③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         

A . 置疑   难免   无可厚非 B . 置疑   未免   无可厚非 C . 质疑   未免   无可非议 D . 质疑   难免   无可厚非
2、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B . 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C .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起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D . 你对吊灯作第六或第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韩少功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 B . 远望高山峻岭环抱,近看脚下草色青青,草原上绽放着一簇一簇、成片成片的红白相间的花不时扑入眼帘,在风中摇曳。 C . 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D . 梭罗的文字冲淡而韵味无穷,没有一丝的胭脂气;流溢且淋漓尽致,没有一毫的迂腐。这些都来自梭罗对湖的独特理解。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                                        

①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②《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优秀的作品之一。

③我国的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惟尧则之。”

④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⑤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⑥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A . ⑥②④①③⑤ B . ①⑤③⑥②④ C . ④①⑤③⑥② D . ③⑥②④①⑤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荀子,名况,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B . 韩愈,字介甫。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倡导古文运动。后人称为“韩吏部”“韩文公”。 C .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他所作的“永州八记”的首篇。 D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谪居黄州期间,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6、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 . 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相与枕藉舟中 C . 今其智反不能及,可怪也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 .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划线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小学而

A . 非能 B . 圣人也亦远矣 C . 食埃土 D . 圣亦圣,益愚
8、下列关于名著的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
A . 秦可卿得病,贾珍请了“学问最渊博,更兼医理,能断人生死”的张先生来。经诊断,此病乃因秦氏思虑过甚,也即心病。 B . 元春被封为妃,皇帝恩准省亲。为此,贾琏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并聘了教习,将她们安置在大观园,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 C . 宝玉、宝钗正在黛玉房中谈笑,忽听他房中嚷了起来,原来是李嬷嬷拄着拐棍骂袭人“妆狐媚子哄宝玉”“拉出去配小子”,袭人气哭。 D . 翠翠故意遐想离家出走,祖父到处寻她不着的情景,主要表现了翠翠年少无知,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 E .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深深爱上了翠翠,大老托媒人提亲,二老为了翠翠宁可要一条渡船也不要碾坊,最终兄弟俩约定以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洧南居士传

归有光

    洧南居士者,姓杜氏,名孟乾。其先自魏滑徙扶沟,邑居洧水南,故以为号。曾祖清,以明经任大同经历;祖璿,赠户部主事;父绍,进士,官户部主事。居士少为诸生,已有名,岁大比,督学第其文为首,而户部乃次居四。时户部得举,人曰:“此子不欲先其父耳。”久之,竟不第。

    贡入太学,选调清苑主簿,庀马政。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又欲开郎山煤,导九河。诸所条画,皆切子时,太守嗟异之。会创芦沟河桥,雷尚书檄入郡选其才,得清苑主簿而委任焉。然苑人爱其仁恕,及闻居士之孙化中举于乡,喜相谓曰:“固知吾杜母之有后也。”升泸州经历,丁内艰,服阕,改巩昌。至则陈茶马利病,太守器其能,郡事多咨焉。竟于官,年五十。

    居士为学精博,尤长于诗。所交皆知名士。平生尚气轻财,收恤姻党,字孤寡,不惮分产畀之。县中有事,皆来取决,伉直不容人之 , 族人子弟,往往遭挞楚。未尝宿留于中,皆敬服,而怨蹭讟者鲜矣。

    初,洧水东折,岁久,冲淤转而北。居士力言于令,改浚以达于河,扶沟人赖其利。居士于家事不訾省,闻有书,多方购之。建书楼,且戒子孙善保守,刻石以记。

    君既没,其从父弟孟诗状其行如此。嘉靖四十四年,化中登进士,明年,为邢州司理。隆庆三年,吴郡归有光,化中同年进士也,来为司马,因采孟诗语,着之其家传。

(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1)
A . 于官/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 B . 伉直不容人之/则知明而行无 C . 闻有书,多方购之/积成德,而神明自得 D . 未尝宿留于中/而问客曰:“何为其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洧南居士年轻时候就有才名,文章写得好,户部曾想举荐他,但他却不愿意官位列在他父亲的前面;很长时间,居然考试不中。 B . 清苑百姓听说居士的孙子杜化中乡试中举后,都替居士有这样优秀的后人而高兴,他的孙子到巩昌任职以后,深得太守器重。 C . 洧南居士一生崇尚义气,轻视钱财,收养抚恤姻族人,抚养孤寡之人,不害怕分家产给别人。 D . 归有光与洧南居士的孙子杜化中是同科进士;归有光为邢州司马时,根据洧南居士堂兄孟诗的有关叙述,为洧南居士作家传。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却礼币之赠,数言利病于太守。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三、诗歌鉴赏(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说:“有不言神伤之妙”。请说说此联中“不言神伤之妙”是如何体现的?
(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句子默写(共1小题)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沁园春·长沙》)
(2)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劝学》)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其可怪也欤!(《师说》)
(4)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五、中国名著(共1小题)

1、下面《红楼梦》中的内容分别与哪一个人物有关?在横线上写出姓名。
(1)“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太虚幻境的这首判词说的是      
(2)“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高吟此联。
(3)“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选自《西江月》,是批评      的诗。
(4)      房中有宋学士秦观写的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5)《枉凝眉》一曲中的“一个是阆苑仙葩”的“阆苑仙葩”说的是      

六、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

赫尔曼·黑塞

①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②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③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1)请根据节选内容,简要概括作者倡导的读书观。
(2)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韦花如雪

查干

    ①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淖尔:湖泊。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②芦苇入诗,自古有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 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这种偏 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

    ③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 是农家之爱。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

    ④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比较集中的,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春夏季节,浓绿如毡,浩荡一片。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

    ⑤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

    ⑥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人性。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 也快。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 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

    ⑦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冬了。

    ⑧童年的我,就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这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蒹葭》与解缙的对联分别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3)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由。
(4)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

七、材料作文(共1小题)

1、根据以下材料,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友情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

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