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盱眙中学2017-2018年高二上学期政治第一次月考试卷(必修)
年级: 学科:思想政治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35小题)
1、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乔布斯这样说的原因可能是( )
A .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B . 哲学能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C .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 哲学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2、《苟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
A . 物质世界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C .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D .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
3、下列关于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哲学是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
B .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C .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D . 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
A .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 . 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 .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 .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C .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 .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6、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们的观点属于( )
A . 主观唯心主义
B . 唯物主义
C . 形而上学
D . 客观唯心主义
7、下列成语或俗语中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A . 刻舟求剑
B . 画饼充饥
C . 削足适履
D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8、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观点( )
A .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B . 是一种唯物主义
C .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D . 正确理解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9、虽然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种种具体事物,各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特点,但是,从哲学上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 运动性
B . 客观实在性
C . 实践性
D . 相对静止性
10、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 .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C . 人的意识是客观的
D .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11、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 .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 .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12、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的蔬菜。这说明( )
A . 规律具有主观性
B . 规律既能被创造,也能被消灭
C . 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3、对意识的认识可以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内容角度来看的是( )
A . 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 只要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C . 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 它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4、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国画创作的这种特点表明( )
A . 画家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B .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 .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D . 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15、2013年12月,南京创客成功研发“意念控制飞行器”,当人们戴上脑电波传感器,集中注意力想象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脑电波增强,飞行器就开始缓缓升空。这说明( )
A . 意识在一定环境下能够决定物质
B . 意识有时候具有直接现实性
C . 意识对事物发展起者积极作用
D . 意识能调节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 )
A .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B . 把革命热情的决定作用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C . 物质的决定作用与唯意志主义结合起来
D . 意识的决定作用与客观条件结合
17、“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 )
A . 主观能动性
B . 客观物质性
C . 社会历史性
D . 直接现实性
1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古语主要在强调( )
A . 思维的重要性
B . 实践的重要性
C . 创新的重要性
D . 发展的重要性
19、下图既可以看成一个人的正面,也可以看成一个人的侧面。这表明( )
A . 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 .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C . 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D . 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20、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可以亲口尝一尝;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却万万不能试一试。《本草纲目》上写得清清楚楚:“砒,大毒也”。这表明( )
A . 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的认识来源于书本
B . 任何认识都是在直接接触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C . 来源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比来源于书本的知识可靠得多
D . 获得认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
21、与漫画《挖个坑也能钓大鱼》的寓意哲理相同的是( )
①存在即是被感知 ②水是万物之源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气者,理之所依也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22、“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这句谚语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A . 物质决定意识
B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 认识有反复性
D . 抓住机遇,促成质变
2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
A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 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
D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4、拉丁谚语:真理走到极端便成为谬误。真理走到极端意味着( )
A . 真理超出了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B . 真理在实践中被检验出是完全错误的
C . 真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超越自身
D .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25、“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其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
A .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 . 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C . 真理是无条件的
D .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2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 . 社会历史性
B . 差别性
C . 正确性
D . 客观性
27、下列名句中蕴涵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有 (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28、鲁迅曾说:“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体现了( )
A .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
B .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 . 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D . 人们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
29、联系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联系的( )
A . 普遍性
B . 客观性
C . 多样性
D . 条件性
30、开窗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当雾霾天空气质量差时还需要开窗通风吗?专家建议可以选择一天污染物浓度较低的阳光好的午后通风换气,但阴雨天例外。这体现了( )
A . 联系具有主观性
B . 发展具有普遍性
C . 联系具有多样性
D . 联系具有客观性
31、下列说法中主要蕴涵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有 ( )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③鱼儿离不开水,瓜而离不开秧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32、有一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名牌大学是乐队里的大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 .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B . 整体比部分重要[来
C . 只有整体才是最重要的
D . 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最大发挥
3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 .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 . 事物的质变
C . 量变与质变
D . 事物的运动变化
34、下列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 . 勿以善小而不为
B . 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C .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D .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35、“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 )
A . 联系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B . 有量变就会有质变
C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 事物发展最终是通过量变实现的
二、判断题 (共10小题)
1、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A . 正确
B . 错误
2、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A . 正确
B . 错误
3、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认识活动。( )
A . 正确
B . 错误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A . 正确
B . 错误
5、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A . 正确
B . 错误
6、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
A . 正确
B . 错误
7、发展是变化,变化也是发展。( )
A . 正确
B . 错误
8、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
A . 正确
B . 错误
9、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A . 正确
B . 错误
1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A . 正确
B . 错误
三、材料分析题 (共2小题)
1、2017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6周年纪念日。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请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到建设“美丽中国”。某校高二⑴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展开了“美丽中国,美丽人生”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领略自然之美】“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依据。
(2)【建设美好家园】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阐释我们应该如何建成美好家园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