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峡/余秋雨》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23小题)

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一个人能否有作为,取决于他是否受过良好教育,是否有理想抱负,是否刻苦努力,还要看机遇与环境怎样。 B . 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C . 当法国队齐达内接角球,头球破门之后,巴西队似乎才对法国队引起重视,从此加快进攻速度,以求扳平比分,或反败为胜。 D . 荆州市公安局破获一起价值200余万元的特大银行抢劫团伙案。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一个人是否浮躁,关键在于他的政治修养、思想修养、理想志趣、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强。 B . 一种为家庭提供烹饪劳务的计时服务近日在海滨市格外走俏,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一条门路。 C . 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别后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拉我们上他家去。 D . 一个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今年底将要建成投产。
3、下列表述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梁思成的故事》通过写勘察应县木塔来表现梁思成的敬业精神,通过写保护奈良古城来表现他的历史主义精神。 B . 《保修》一文一方面揭露了商业欺诈,另一方面对受骗者表达出深深地同情。 C . 《剃头匠》一文通过追怀当年的剃头匠表现作者对富有人情味的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呼唤。 D . 余秋雨的《三峡》不重在描写白帝城的自然景观,而是重在表达对三峡沿途的古迹所产生的感悟。
4、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但我依然对故乡的山情有独钟 B . 侵略者的国旗耀武扬威地在被其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C . 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 , 令人陶醉。 D . 毕业在即,现在想来,美好的初中时光犹如白驹过隙 , 转瞬即逝了。
5、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潇                                                     

6、给划线字注音。

      

      

      

      

忿

7、根据拼音写汉字。

qián

      xiá

          jǐn

       yàn

      

      

花团      

      其烦

8、根据拼音写汉字。

lù lù

shì

róng zhù

湿           

        重负

       


9、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比喻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      

②声音高低起伏,有韵味,有情趣。      

10、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一身      的银袍              如      重负                    的朝霞

11、补全成语。

      遍野            纵横      骋        风餐露      

12、文言文《三峡》选自      ,作者            (时期)地理学家、散文家。


13、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作者      ,当代作家。

14、写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      


15、解释词语。

①熔铸

②朝觐

16、词语解释:

①吟唱

②地老天荒

17、词语解释:

①光色流荡

②如释重负

18、《三峡》作者用开头一段文字写童年时对“朝辞白帝彩云间”诗句的误解,这样写有何作用?


19、北魏郦道元在《三峡》中引用李白的诗句形容水流的一句诗是什么?同时侧面描写水势急的一句是什么?


20、李白“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那个早晨很平凡,“说不清有多大的是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但为什么“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1、读余秋雨的《三峡》,“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22、《三国演义》中的《白帝托孤》,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三国风云人物和那些不朽的故事.请举出两例。

23、余秋雨先生善于将自然景物、历史人物和历史感叹融入他的游记散文中,试简要分析出《三峡》这篇散文的主题。


二、阅读题(共2小题)

1、阅读理解。

三峡(节选)

余秋雨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是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时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握着手细细叮咛。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了一团,把人震撼。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抑扬有致的声腔漂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说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却终于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有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

  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他们的船太小,不能不时行时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准备着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诗人在三峡的小木船上,刚刚告别白帝城。

(1)在作者笔下,白帝城中的李白和刘备分别代表了“       ”和“       ”(用原文回答)两种人生态度.你是否像作者一样更欣赏前者?说说理由。      

(2)“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服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作者写本句的用意是什么?

2、阅读理解。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 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琢州口音中,“斯”读三声。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斯”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③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④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⑤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⑥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⑦“它在哪儿呀,奶奶?”

      ⑧“什么,你说什么?”

      ⑨“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⑩“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⑪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⑫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⑬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⑭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⑮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1)
A . 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B . 文章第③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 . “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D . 第⑪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E . 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2)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峡/余秋雨》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