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与运用(共8小题)

1、下面对《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溢、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B .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见溪水轻轻地歌唱。”这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C .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 D . 这首诗全篇描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突出其静谧、美丽,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2、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是多音字,读音都相同的是(    )
A .     暗    族    宝 B . 夏    传    名    C . 起    痕    道    D . 息    身    止    栖栖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 .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C .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D .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4、《蝈蝈和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5、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lí      上飘荡。

②便舒适地      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③仿佛就是蝈蝈在草róng róng      的山上鸣叫。

④长脚秧鸡不再欢      

⑤树                                           微      

6、完成填空

①济慈,      (国别)伟大的      (流派)诗人,本诗选自      

②叶赛宁,      (国别)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本诗选自      

7、下列诗句与原诗一致的是(    )
A . 那就是蝈蝈的声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失,一旦唱得疲劳了。 B .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C .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D .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沉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8、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 .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 . “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 .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

二、诗歌鉴赏(共3小题)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致萤火

戴望舒

萤火,萤火,

你来照我。

照我,照这带露的草,

照这泥土,照到你老。

我躺在这里,让一颗芽

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

长成树,开花;

让一片青色的藓苔,

那么轻,那么轻

把我全身遮盖;

像一双小手纤纤,

当往日我在昼眠,

把一条薄被

在我身上轻披。

我躺在这里

咀嚼着太阳的香味;

在什么别的天地,

云雀在青空中高飞。

萤火,萤火,

给一缕细细的光线——

够担得起记忆

够把沉哀来吞咽!

1941年6月26日(选自《灾难的岁月》)

【注】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其成名之作是《雨巷》,他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1)“照到你老”,“你”是指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让      一直照着      照着      ,照着      
(2)第三节诗中“我躺在这里”的时间是长是短?这节诗的意思是什么?
(3)“像一双小手纤纤”比喻什么?“一条薄被”又比喻什么?为什么是一条“薄被”?
(4)“太阳的香味”指什么?“咀嚼”又该怎么理解?
2、阅读济慈的另一首诗《蝈蝈与蟋蟀》,回答下面的思考题

蝈蝈与蟋蟀

大地富诗意,绵绵无尽期;

日炎鸟倦鸣,林荫且歇息。

竹篱绕绿茵,芳草新刈齐;

其中忽有声,绕篱悠悠起——

原是蝈蝈歌,欢乐渠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尽,歌来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丛中休。

大地富诗意,绵绵永不息:

冬夜洵凄清,霜天多岑寂,

此时有灶炉,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兴,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蝈蝈歌,来自远山青。

(孟光裕译,孙梁校)

(1)试指出本诗在翻译上与课本中选用的《蝈蝈与蛐蛐》有什么不同?
(2)本诗中在最后引入了人的形象,这使得本诗又具有了自己的内涵,试以此为突破点,分析本诗在主题上有何用意,它的风格更接近于我们中国古代哪类诗歌?
(3)读了这首诗后,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诗中写夏景和写冬景的句子。

夏景:      

冬景:      

(5)诗中既有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有严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请说说看。
(6)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梦乡”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大河”会“银星万点”?
(3)为什么“原野上的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
(4)归纳这首小诗的题旨。
(5)写出这首诗第一节押韵的韵脚?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