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河西成功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30小题)

1、“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 D . 抗日战争
2、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
A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 .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 .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 . 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4、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 . 天人合一 B . 建筑功能齐全 C . 皇权至上 D . 国家大一统
5、中国封建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相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 B .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为路、州、县 C . 明朝废丞相制度 D .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6、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

A . 鸦片战争时期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 甲午战争时期 D .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7、《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中央集权制度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8、“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    )
A . 宗法制 B . 郡县制 C . 分封制 D . 行省制
9、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 .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 . 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 .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 . 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10、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税收,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    )
A . 西周 B . 秦朝 C . 唐朝 D . 清朝
1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12、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曰,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
A . 王位世袭制 B . 皇帝制度 C . 分封制 D . 宗法制
13、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
A .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 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C . 三公九卿制 D . 三省六部制
14、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
A . 御史大夫 B . 刺史 C . 都察院 D . 参知政事
15、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
A .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C .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D .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6、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
A . 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 . 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C . 笼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D . 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17、元朝建立的行省中不包括(    )
A . 辽阳行省 B . 云南行省 C . 江浙行省 D . 福建行省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 .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19、据统计:1931年欧美在华投资中,有42.8%集中于上海,1937年上海则集中了欧美在华投资的79.2%,不久上海还一度成了欧美在华投资的唯一中心。导致欧美列强对上海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红军战略转移完成,占领了广大农村地区 B . 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挤压了列强投资空间 C . 苏伊士运河开通,欧美与上海的距离缩短 D . 列强在上海成立了“工部局”投资力度加大
20、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

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21、“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 . 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 . 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C . 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 . 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22、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为求得“中国之自由解放,集余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的这种认识出现在下面哪一时期?(    )
A . 决定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时 B . 1894创立兴中会时 C . 1905年组织同盟会时 D . 1911年武昌起义时
23、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有(    )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

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

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 D . ①④
24、1934年10月,中央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目的是(    )
A . 北上抗日 B . 将革命推向全国 C . 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 . 实现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
25、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 . 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 . 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 . 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26、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是在(    )
A . 1851年 B . 1852年 C . 1853年 D . 1854年
27、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

A . 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 . 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 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D .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28、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    )
A .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 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 C .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 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29、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于(    )
A . 1956年 B . 1959年 C . 1954年 D . 1964年

二、材料分析题 (共3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的欺凌,清政府步步成为帝国主义的“木偶”,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争,阻止列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据此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校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材料三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根据上述图片,请回答:

(1)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是近代史上的哪次维权斗争?简评其历史意义。


(4)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台湾人民除了“同一哭”以外还有反抗斗争,其斗争概况如何?(要求:写出作战的军队及领导人)
2、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
(2)根据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分析其本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
(2)下面表格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结合民主革命的主题,根据所给的信息,完成下表: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的性质

主要历史意义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孙中山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南昌起义

周恩来、贺龙

新民主主义革命


(3)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大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甘肃省武威市河西成功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