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 . 借旁近/与之 B . 金溪民/方仲永 C . 父/利其然也 D . 余闻之/也久
2、文章《伤仲永》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正确的的一项是

A . 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 .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 . 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 . 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3、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传一乡秀才观之答:( )

A . 传/一乡秀才/观之 B . 传一/乡秀才/观之 C . 传一/乡秀/才观之 D . 传/一乡秀/才观之
4、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 )

A . 余/闻之/也久 B . 余闻/之也久 C . 余闻/之也/久 D . 余闻之也/久
5、比较下面句中划线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为其名 于材人远矣
扬州   如此其

A . 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 . 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 . 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 . 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 “贤”字含义相同。
6、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 . 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 . 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 . 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7、读课文《伤仲永》,从全文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 . 天资聪慧 B . 平庸无奇 C . 日益衰退 D . 与日俱增
8、读课文《伤仲永》,产生方仲永“泯然众人”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 .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 . 邑人奇之             D . 不使学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 . 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 . 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 .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 .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10、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 . 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 . 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 . 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 . 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逐渐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1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并自为其(写下) B . 父异(对此感到诧异) C . 诗四句(书具) D . 父利其也(这样)
12、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 . 稍稍/宾客/其父 C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 或以钱币乞之 B . 于舅家见之 C . 忽啼求之 D . 不能称前时之闻
14、对《伤仲永》一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 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平庸之人的原因在于他的父亲对他不加教育和培养。 B . 我们从方仲永这个故事要得出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先天条件怎样好,都不能放松后天的学习。 C . “玉不琢,不成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是用一个神童的悲剧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D . 《伤仲永》是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作者主要议论了后天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15、读课文《伤仲永》,“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一句中“先人”指(  )

A . 王安石的父亲 B . 王安石的舅舅 C . 仲永的父亲 D . 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读课文《伤仲永》,交代仲永籍贯、身份、姓名、家世的句子:            

2、读课文《伤仲永》,最能表现仲永幼时天资过人的句子:            

3、读课文《伤仲永》,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其命运变化的关键的句子是:      

4、《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他字      ,号      ,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读课文《伤仲永》,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三、阅读理解(共2小题)

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2)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      ,其具体做法是      

(3)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2、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翻译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