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第三册第二单元第11课《老王》同步检测题

年级:高一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加线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笨(zhì)    荒(pì) B . (dì)    愧(zhà) C . 着钱(zuàn)    恐(huánɡ) D . 骷髅(kū lóu)    (y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和谐  别出新裁    谈笑风生 B . 风彩  扣人心弦    舍身取义 C . 陶冶  脍炙人口    出类拔萃 D . 真谛  呕心沥血    一愁莫展
3、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

A . 偏僻 B . 荒僻
4、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

A . 坍塌 B . 塌败
5、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    )了。

A . 取缔 B . 取消
6、下列各组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A . 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塌陷破败 B . 取缔:取消代替     凑合:将就 C .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D . 惶恐:惊慌害怕    捉摸:思考、考虑
7、读《老王》,本文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B . 本文以老王的活动为线索。 C . 本文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 D . 本文以作者对老王的态度变化为线索。
8、读《老王》,本文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材料?正确一项是(  )

A . 本文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材。 B . 本文兼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组材。 C . 本文用逻辑顺序来组材 D . 文用时间顺序来组材
9、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本书早晚会被你弄得改头换面 , 到时候图书馆怪罪下来,有你哭的那一天。 B . 制假者惯用的手法是面目全非 , 以次充好。 C . 记者在小汤山医院亲眼目睹了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战斗中感人的工作场面。 D . 神州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10、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描写) B .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情) C .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描写) D .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记叙)
1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B .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双引号表示引用) C .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退走不得路了。(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 .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
12、下列句子中引号作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B .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C .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条腿走不能走路了。 D . 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1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 . 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 咏夏景》 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 . 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 . “还楞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1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年近花甲的外交官孙必千临危受命 , 奔赴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成功地解救了中国人质。 B .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内二战题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C . 突如其来的印度洋大海啸让毫无防备的海边居民措手不及 , 导致约30万人丧生。 D . 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一举夺冠,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1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为了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进行了宏观调控。 B . 中央电视台将焦点对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呼唤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C . 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杨绛,生于1911年,      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            等,译有      ,著名作品有            

《老王》是作者在      写的。当时作者父母也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

2、本文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记叙老王这个人的:职业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      。因此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3、本文《老王》以      为线索,通观全文,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性格特点,那就是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老王            

5、爱人者,            ,人恒敬之。心存      之意,胸怀      之念。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三、阅读题(共1小题)

1、阅读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2)“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3)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4)“前任”、“强笑”等词好像过于雕凿,但作者为何这样写?

(5)通观全文,作者为何要尊重比他地位低下的老王呢?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苏教版语文高一第三册第二单元第11课《老王》同步检测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