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共7小题)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彷徨                    接            中         埋            

2、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 zhào )中        埋( mò )    (méi)有 B . 彷徨(páng)(huáng)    中(yōng)     测(liáng) C . 濡( rú )以沫        ( rǔ )家     ( rú )子 D . ( yì )            (lún)语      议(lùn)
3、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 劳民伤财   叹为观止   恻隐之心   不假思索 B . 事必恭亲   人才倍出   修身齐家   改弦更章 C . 绿草如荫   源远流长   格物致知   各行其是 D . 优柔寡断   袖手旁观   无理漫骂   蜂涌而至
4、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 平天下:扫平天下。 B . 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C . 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D . 治国:治理国家。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 .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 .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 .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B . 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是实验。 C . 本文在行文过程中把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因而令人信服。 D . 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作者在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7、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

A . 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 .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 .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 .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二、能力提升(共10小题)

1、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②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③一抬脚就成功。      

④事情在于人做。      

2、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 最重要的书是 四书 四书 的大《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 格物 和 致知 就是说 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      

②最使找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的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彷徨:      

③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激变:      

④新的知识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      

4、“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请你以“自信”为话题,写一个相同关系的复句。

自信不但是      ,而且      

5、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①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      寻求新知识,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②实验的过程      消极的观察,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       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6、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②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③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7、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8、从文中看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9、作者要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10、根据作者的论述可知中国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什么缺点?

三、课内阅读(共1小题)

1、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主要用的论证方法是      

(2)从选文内容看,作者强调对于格物和致知要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主要指什么?

(3)本段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四、拓展阅读(共1小题)

1、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①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咸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做珍贵的友谊。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今天,为了四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         ②听得进“敌对”意见。

(1)对本文的论点,人们有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正确,?

(1)
A .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 .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C . 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D . 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2)
A . 议论 B . 说明 C . 抒情 D . 叙述 E . 描写
(3)引号主要有以下用法,文中画波浪线的①②两句话中的引号各是哪种用法?将应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①        ②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讽刺的意思 E、表示否定的意思

(4)文中有三句名人言论,请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是道理论据的,在横线上写对;不是道理论据的,在横线上写错。

① 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② 歌德也说:“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③ 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5)这篇短文先后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