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9课满井游记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共6小题)
|
|
|
|
|
|
|
燕地 | 花朝节 | 飞沙走砾 | 廿 | 鹄 | 乍 | 倩女 |
|
|
|
|
|
|
|
酿 | 呷 | 髻鬟 | 浅鬣 | 孽 | 蹇 | 堕事 |
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土膏微润
③娟然如拭
④泉而茗者
⑤红装而蹇者
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当时作者 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作者是明朝“ ”的代表人物。
二、阅读理解(共4小题)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
耒之知也。
【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荪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垂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①虎丘:地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是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希(pǒu)
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g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1)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①甲文写 景,以 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 的热闹场面。
②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甲文写 景,以 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 的热闹场面。
②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初至天目双清庄记
数日阴雨,苦甚。至双清庄,天稍霁。
庄在山脚,诸僧留宿庄中。僧房甚精,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石篑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邀石篑起。石篑叹日: “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僧曰:“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石篑大笑,急披衣起,啜茗数碗,即同行。
①诸僧留宿庄中
②遂不能寐
③啜茗数碗
①一个勇敢自救的人,不仅遇到怎样的险阻,都不会放弃对成功的追求。
②当你在艰难的境地里勇往直前的时候,哪怕你只有一根可以活动手指,只要一气呵成地用它去敲击成功之门,总有一天,会敲开那扇门。
③在这个世界上,除非你自己放弃,否则没有雷电可以击垮你,没有可以吞没你的巨浪,没有荆棘可以阻挡你。
三、写作(共1小题)
要求:①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②200 -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