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年级:七年级 学科:生物学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35小题)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
A . 捕食关系
B . 合作关系
C . 竞争关系
D . 寄生关系
2、在大田作物的栽培过程中,适当地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会减产,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 . 害虫大量繁殖
B . 杂草生长旺盛
C . 作物种内斗争加剧
D . 作物成熟期延迟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
A . 进行呼吸
B . 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C . 适应一定的环境
D . 繁殖后代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 海洋生态系统
B . 森林生态系统
C . 草原生态系统
D . 生物圈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命现象( )
A . 种子破土萌发
B . 鸟类空中迁飞
C . 蝌蚪长出后肢
D . 江水奔流不息
6、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
A . 珍珠
B . 机器人
C . 蘑菇
D . 落叶
7、葵花朵朵向太阳,说明影响葵花生活的主要因素是( )
A . 花盆
B . 阳光
C . 石块
D . 空气
8、鱼类必须在水环境中生活,离开水就会窒息死亡。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 生物的生存可以改变环境
B .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 .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D . 生物能影响一定的环境
9、下列生物中,通常生活在石块下、腐烂的木料中或潮湿的草丛中的是( )
A . 麻雀
B . 蚂蟥
C . 鼠妇
D . 袋鼠
10、极地狐的耳朵大小、形状与非洲狐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
A . 温度
B . 阳光
C . 空气
D . 水
11、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将细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菟丝子和大豆之间的生物关系是( )
A . 寄生
B . 竞争
C . 捕食
D . 互利共生
12、下列叙述中,反映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一项是( )
A . 竹节虫具有与树(竹)枝相似的体形
B . 在沙地上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
C . 仙人掌具有叶刺和肉质茎
D . 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伸进泥里
13、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上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现象说明:( )
A . DDT的挥发性极强
B . 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 . 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D .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4、下列各项表示动物与其栖息环境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 丹顶鹤——湿地
B . 雪莲——海洋
C . 金丝猴——草原
D . 华南虎——南极冰原
15、在低倍镜下用显微镜观察e玻片时,看到的物象模糊不清,此时应该调节右图中的什么结构才能使物象清晰?( )
A . A
B . B
C . C
D . D
16、显微镜在对光时,视野中偏暗,为了使视野变亮,可以调节的结构是( )
A . A
B . B
C . D
D . E
17、用显微镜的镜头观察物体时,所用的目镜上标有10×,物镜上标有15×,那么所观察的物体被放大了( )
A . 25倍
B . 150倍
C . 100倍
D . 50倍
18、在玻片上写有一“p”字母,在显微镜中的视野中看到的物象是( )
A . q
B . d
C . b
D . p
19、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发现视野中央有一个污点,移动玻片或者转动目镜污点均不动,则污点在什么结构上?( )
A . 物镜
B . 目镜
C . 玻片标本
D . 载物台
20、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 )
A . 猫头鹰吃老鼠
B . 黄雀吃螳螂
C . 螳螂捕蝉
D . 羊吃草
21、“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 . 阳光
B . 分解者
C . 消费者
D . 生产者
22、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生活的生态系统是( )
A . 草原生态系统
B . 森林生态系统
C . 湿地生态系统
D . 农田生态系统
2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 . 光
B . 温度
C . 水
D . 空气
24、下列选项中,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 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 .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 . 一块水稻田
D . 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25、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 . 水藻
B . 真菌
C . 鱼
D . 大豆
26、被誉为“地球的肾”的生态系统是( )
A . 海洋生态系统
B . 湿地生态系统
C . 池塘生态系统
D . 森林生态系统
27、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 蘑菇和梧桐
B . 广玉兰和银杏
C . 草与蚱蜢
D . 玫瑰和蜜蜂
28、生活在绿色草丛中的昆虫,它们的体色往往是( )
A . 黄绿色
B . 土灰色
C . 黄黑色
D . 黄褐色
29、下列影响水稻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 . 阳光
B . 稻飞虱
C . 水分
D . 泥土
30、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
A . 袁隆平
B . 虎克
C . 达尔文
D . 施旺
31、猪笼草是一种植物,当又小虫子误入它们的“笼子”,它们就会将这些小虫子消化吸收掉,这种现象称为( )
A . 生物的生长
B . 生物的运动
C . 生物摄入营养物质
D . 生物的繁殖
3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 . 竹节虫的体形像枝条
B . 北极熊的体色与冰雪相似
C . 森林中的避役体色为绿色
D . 持续干旱导致植物大量死亡
33、我们把绿色植物称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原因是绿色植物( )
A . 是绿色的
B . 产生二氧化碳
C . 吸入氧气
D . 制造有机物
34、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各种下10粒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这位同学研究的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是什么?( )
花盆 | 光线情况 | 温度/℃ | 水 |
甲 | 向阳处 | 8 | 湿润 |
乙 | 向阳处 | 20 | 湿润 |
A . 光
B . 水
C . 温度
D . 空气
35、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在持续升高,可能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口过快增长
B . 大量燃烧煤炭等燃料,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C . 自然灾害增加
D . 野生生物大量灭绝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在广阔的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别很大。为与各种环境条件相适应,不同地方的生物种类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请举出其中的三个生态系统。如: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2、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一切能够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的总称。它跨度 圈、 圈、 圈三个圈层。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3、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五个基本过程,即提出问题、 、 、 、得出结论。
4、在生物学实验中,变量是指实验中可以变化的因子,在一个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他的变量都必须 ,并控制在适宜状态。在一组对照实验设计中,一般做过实验处理的我们称之为 组,未做过实验处理的我们称之为 组。
5、通过对裸地、草坪、灌木丛空气湿度的测量得知,植物多的地方,空气湿度就 (选填“大”或“小”);植物少的地方,空气湿度就 (选填“大”或“小”)。这个实验说明,生物能够 一定的环境。(选填 “适应”或“影响”)
6、
下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叫作 ,图中所示编号为①。
(2)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物的人或动物叫作 ,图中所示编号为 。
(3)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能够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 ,图中所示编号为 。
(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没有 ,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没有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就无法得到分解。
三、探究题(共2小题)
1、在探究种子萌发环境条件实验时,某实验小组记录 结果如下:
瓶号 | 环境条件 | 实验结果 |
1 | 不放水 | 未萌发 |
2 | 放适量水 | 萌发 |
3 | 放过量水 | 未萌发 |
(1)本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探究什么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设计2号瓶的作用是: 。
(3)根据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2、以下是某班同学在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中记录的一分钟内鱼的口张开闭合的次数,请根据数据分析:
常温24℃(呼吸次数) | 升温至34℃(呼吸次数) | 降温至14℃(呼吸次数) |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65 | 69 | 71 | 116 | 120 | 110 | 48 | 56 | 50 |
平均值:68.3 | 平均值:115.3 | 平均值:51.3 |
(1)本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
(2)实验过程中,每组数据最后均取平均值来分析,这是为了 。
(3)该实验中,哪组数据是作为对照组? 组。(选填“常温”“升温”或“降温”)
(4)由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水温升高,金鱼呼吸次数 ,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