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测试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 . 引进果树品种 B . 推动经济交流 C . 加强友好交往 D . 寻求军事联盟
2、《新全球史》载:在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张骞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打击匈奴 B . 开拓疆域 C . 管理西域 D . 开通商路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 . 关西 B . 新疆 C . 西域 D . 西藏
4、下图是七年级(1)班排练的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可以判断出他们正在排练的是(    )

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

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

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汉武帝派人出击匈奴 C .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 . 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5、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 .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 .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 .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6、“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 . 洛阳 B . 长安 C . 建康 D . 北京
7、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①核桃 
  ②小麦
 ③石榴
 ④葡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8、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 . 甘英曾出使大秦 B . 班超曾出使西域 C . 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D . 东南亚曾是中国的版图
9、“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 .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 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 . 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 . 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10、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班超出使西域 C . 丝绸之路的开通 D . 西域都护的设置
11、“人生适意在家山,万里封侯老未还。燕颔虎头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门关”颂扬的是经营西域三十多年的(    )

A . 张骞 B . 班超 C . 班固 D . 甘英
12、“大一统的汉帝国扩展了汉民族文化圈。而汉武帝所具有的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为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体现汉武帝是“外交设计的奇才”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通西域 B . 班超经营西域 C . 甘英出使大秦 D . 修筑万里长城
13、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 . 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 . 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 .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4、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    )

A . 商周时期 B . 两汉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背景:汉代人把今天甘肃            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      。西汉初西域各国受到匈奴的控制,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      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      年,      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      。公元前      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背景:自从      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      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      穿过      ,经      运往            ,再转运到更远的      ;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      ”。

交流: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            等物品,以及                  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                        等,以及                        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路: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      南下,绕过      ,穿过      ,通往      沿岸,最远抵达      南端和      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3、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      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      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            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      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      出使      (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      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三、综合题(共2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交往)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道(引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送给)王财物不可胜言。”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他“为汉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3)材料三中交通线被称为什么?该商路的长期维持得益于哪一机构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该机构的设置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问题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

2、塞外的大漠戈壁、单调的驼铃跋涉……这是全长7000多公里的世界古代陆路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留给世人的印象之一。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为丝绸之路这条存在两千多年的商道开辟作出最大贡献的探险家是谁?请写出这条千年商道的完整路线。

(2)这条贯穿亚欧大陆的古老商道开辟之初,从汉朝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什么?这一要道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3)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为什么能够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这条千年古道是中国古代繁荣的见证,请你为保护和复兴该通道出谋划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测试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