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测试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12小题)

1、山西省的宣传语是“山西旅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晋善晋美”,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为(    )

A . 韩、赵、魏 B . 郑、宋、楚 C . 韩、赵、燕 D . 秦、齐、楚
2、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下列战役发生在这期间的是(    )

A . 涿鹿之战 B . 阪泉之战 C . 牧野之战 D . 长平之战
3、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 . 促进生产力发展 B . 实现富国强兵 C . 缓和社会矛盾 D . 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4、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5、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    )

A . 奖励耕织 B . 承认土地私有 C . 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D . 建立县制
6、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过:“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余秋雨笔下“了不起的工程”是指(    )

A . 都江堰 B . 灵渠 C . 大运河 D . 长城
7、都江堰的修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主持修筑这个水利工程的是(    )

A . 大禹 B . 商鞅 C . 李冰 D . 管仲
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推广 B . 个体小农的出现 C . 百家争鸣的影响 D .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9、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 . 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 . 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 . 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 . 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10、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 . 奖励农耕 B . 按军功授爵位 C . 推行县制 D . 抑制商业贸易
11、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  )

A . 鼓励生产 B . 加强刑罚 C . 统一度量衡 D . 推行县制
12、某同学利用下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由此可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 七国之乱 B . 春秋五霸 C . 战国七雄 D . 秦灭六国

二、填空题 (共3小题)

1、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      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      取代。诸侯国中齐、      、燕、韩、赵、魏、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战役,如      之战、      之战、      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国崛起:战国中期以后,地处西部的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2、背景:战国时期,      工具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阶级的势力增强。

目的: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公元前356年,      任用      主持变法。

内容:

政治

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      的世袭特权;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      ,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      制,允许      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      ;统一      

军事

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作用:使      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      奠定了基础。

3、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在      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

构成:都江堰由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                  三个主体工程。

功能:                  等。

意义:使      成为沃野,被称为“      ”;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三、综合题 (共2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三:(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材料一中的“卫鞅”“孝公”分别指谁?材料中的“卫鞅”发动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代表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卫鞅”的变法?为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上述变法有何影响?

(4)后来“卫鞅”被这些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有人说他主持的这次变法失败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材料三: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1)材料一是我国哪一著名水利工程的示意图?该水利工程主要由哪两大系统工程组成?

(2)材料二这句话所称赞的“李太守”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为什么能获得这样高的赞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工程有哪些作用?它的修建有何重要意义?

(4)上述材料中这个水利工程曾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它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测试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