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2017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 . 官渡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桂陵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中不包括(  )

A .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 . 造船业发达 C .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D . 丝织业兴旺
3、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建立魏国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4、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

A . 吴国 B . 蜀国 C . 秦国 D . 魏国
5、导致西晋王朝迅速衰落下去的直接原因是(  )

A . 社会经济的萧条 B . 社会上层的腐败 C . 西晋皇族的混战 D . 少数民族的反抗
6、东汉以来不断内迁的少数民族“五胡”除匈奴、鲜卑外,还有(  )

①羯   ②羌   ③氐   ④犬戎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描述的是西晋永嘉五年,中原人民纷纷迁居江南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是因为(  )

A . 北方的自然条件恶劣 B . 北方战乱频繁 C . 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D . 南方经济发达
8、推动孝文帝改革的重要背景是(  )

A . 民族交融趋势的出现 B .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 汉族大臣的大力支持 D . 各族人民不断发动起义
9、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 民族交融 B . 中外交往 C . 国家统一 D . 经济发展
10、“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A . 管仲改革 B . 王安石变法 C . 商鞅变法 D . 孝文帝改革
11、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一些成语,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而这场战役结束后,一方统治瓦解,统治区域重新陷入割据状态;另一方取得暂时稳定,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那么这场战役是(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赤壁之战
12、

下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他介绍的农业生产经验全部来源于走访 B . 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C . 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 . 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13、以下是某历史小组同学为云冈石窟设计的解说词,其中正确的是(  )

A . 开凿于两汉,宣传的是佛教 B . 开凿于东汉,宣传的是道教 C . 开凿于北朝,宣传的是佛教 D . 开凿于唐朝,宣传的是道教
14、下列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是(  )

①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②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③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④社会上佛教盛行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5、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
A . B . C . D .

二、综合题(共4小题)

1、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你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几个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后,为了加强记忆,用图示给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请你把他没有完成的内容补充完整。

(2)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3)有人说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汉朝的奸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你运用历史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见解。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所示的北方少数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迁往中原的?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图中所示的中原汉族为什么迁往江南?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

(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三,说说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材料二  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

请回答:

(1)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改革与民族交融现象之间的关系并阐明理由。

(2)对孝文帝的评价,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甲观点认为: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的衰亡,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乙观点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作用。

结合材料二分析,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4、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如图。

(1)结合图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用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环形山。

(2)图二是哪个领域的著作?这部著作有何历史地位?

(3)图三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汉字书写在东汉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图四是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作品,这里的“书圣”指的是谁?人们是如何赞誉他的书法的?

(4)图五代表了我国的石窟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石窟?

(5)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具有多姿多彩、辉煌璀璨的特点,对此你有何感想?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新部编版2017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