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能力提升练习之“发展的选择”(一)
年级:中考 学科: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①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②保持合理的人口增长
③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 ④优化人口的地区分布
① | 1840年—1901年 | 屈辱岁月,悲壮抗争 |
② | 1931年—1945年 | 民族危机,全面抗战 |
③ | 1949年—1956年 | 巩固政权,民主革命 |
④ | 1979年—2017年 | 改革开放,高速发展 |
①对外开放有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②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对外开放的作用
③应该辩证地看待对外开放的影响 ④对外开放是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否定
(1)(2)
①第一次合作的目的是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②第二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③第一次合作善始至终,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④第二次合作坚持到抗战胜利,赢得民族解放
“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了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下图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图(含预测)。回答小题
(1)
①调整人口政策,实施“全面二胎”政策
②取消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③渐进式延迟退休(适当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
④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2)①领导北伐运动 ②发动南昌起义 ③发起新文化运动 ④与毛泽东井冈山会师




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选出正确的选项( )
二、材料题(共5小题)
领略先人艰辛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担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材料三:以下是某学生整理的一份大事记
年代 | 重大事件 |
1921年7月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1924年1月 |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
1926年 | 北伐战争开始 |
1927年8月1日 | ▲ |
1927年9月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
1930年 |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
【盛世余晖】
注: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上表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经济现象?请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屈辱历程】
图一与图二的场景分别与哪一次战争有关?图三局势的形成与图二有什么联系?
【民族觉醒】2017年1月教育部通知在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
写出年代尺中的①②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运用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间修改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2016年9月以来,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进行核试验和发射弹道导弹试验,遭到了联合国安理会一致同意的制裁,中国从2017年2月19日起停止本年度进口朝鲜煤炭。美国要在A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覆盖范围,特别是其X波段雷达监测范围远远超出半岛防卫需求,深入亚洲大陆腹地,不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将损害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摘自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材料二:每一场革命都有自身的传奇。中国共产党在开辟革命新道路历程中也不例外。“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战斗。”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材料一:民国8年5月,北京爆发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年仅15岁的邓小平同全校与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
材料二:1947年6月,43岁的邓小平同同刘伯承率人民解放军主力,把战线推进到长江北岸,在中原地区站稳了脚。
材料三:1978年,已经74岁的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文选》
到1979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世界市场,在其中扬长避短,获得利益……麦迪森运用PPP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