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卷(二)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单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与运用(共5小题)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唯有对人生充满信念,对未来充满希      ,才会有能力、有动力让生命绽放鲜艳的花ruǐ      澎湃的满腔热血浇guàn      生命的干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并改正。

  派遣  狭隘  慷概  拈轻怕重  莫不关心

  帐蓬  绿洲  喧藤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错别字

      

      

      

      

改正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 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问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 .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 .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D .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            

(2)《诫子书》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5、班级拟开展以“少年正是阅读时”为主题的综合性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下图是一幅世界读书日的宣传画,用一句含比喻的话说说这幅宣传画的含义。

(2)根据下列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材料一:晚上躺下来的时候,手拿一卷书,也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不摸着书睡不着觉。

材料二:借助计算机、手机进行网络阅读,很方便。

材料三:经过繁琐过程得以出版的纸质书,一般都经历多年写作,积累了几代人的知识,这样的内容“有知识、有思想”。

材料四:互联网上的内容,有的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写的,有的是灵感一现写出来的,即时性的东西。

材料五:在网上阅读有“八面来风”的感觉,有利于搜集网络信息。

材料六:传统阅读是我们增加知识、增加思想、增加智慧(的途径),这是我们几千年所传下来的阅读方式,而且几千年所传下来的涵盖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图书,都是知识、经验的集聚。

二、阅读理解(共3小题)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广咨问,除嫌吝⑥,虽有淹留⑦,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⑧不庸,不免于下流矣!

(选自《诸葛亮集》)

【注释】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高举的样子。④侧然:恳切的样子。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③窜伏:逃避,藏匿。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志当存高远             ②细碎      

有淹留                ④志不强毅      

(2)翻译下列句子。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3)文中提到如何实现志向?(用原文回答)

(4)读罢此文,你一定受益匪浅,那么谈一谈你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志存高远的人”?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

    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③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④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⑤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⑥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⑦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迭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的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⑧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够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⑨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⑩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选自《意林》2015年第22期)

(1)你从文中看出屠呦呦是个什么样的人?(至少用上三个词语)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

(3)结尾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有什么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4)
A . 屠呦呦踏实和勤奋的品质最初是在中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 B . 第⑥段画横线句子中列出的数字充分说明屠呦呦的科研团队走过的弯路是因为对古典医籍的研究不够细致导致的。 C . 本文主要采用了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刻画屠呦呦的人物形象。 D . 第⑨段说屠呦呦“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是为了与第⑦段“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经历了约10000次的失败”相对比,强调了屠呦呦的成功来得太容易。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的偶像是谁

陈鲁民

    ①近日,央视调查节目推出一个话题:你的偶像是谁?并采访了一批名家,汇集了他们的心声,颇能给人启迪。

    ②过去我们总以为偶像是年轻人的事,与中老年无关,其实不然。既然偶像是崇拜的对象,那么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只不过不同年龄偶像的类型不大相同罢了。

    ③孩提时代,崇拜有权威的人。孩子们的偶像多是幼儿园的老师,街上的警察,邻居打架厉害的大哥,还有自己的父母。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父母在我心中的偶像地位无人能及。影视明星林永健也表示,父亲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是我的偶像。

    ④青少年时,仰慕英雄豪杰,文艺明星。演员郭凯敏崇拜董存瑞:他的英雄形象给我勇气。学者于丹则最喜欢杨子荣,因为他是样板戏中凯旋的英雄。歌星陈楚生谈到心中偶像说:因beyond我才有了当歌手的梦。作家蒋方舟的偶像是阿尔贝·加缪:他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天才。

    ⑤人到中年,容易崇拜那些事业成功者,如著名作家,国学大师,强人领袖、工商巨擘等。学者纪连海的偶像是童第周:他的“不服输”精神让我受益终生。因《百家讲坛》成名的王立群说,成功离不开偶像王宽行教授。著名作曲家印青谈到偶像毛泽东说,看他的战例会特别激动。

    ⑥即便进入老境,白发苍苍,心中依然会有偶像。年过花甲的《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谈到自己的偶像,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年逾古稀的剧作家陆天明谈到偶像时说,俄国十二月革命党人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当然,有的人的偶像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则会一辈子崇拜一个偶像。

    ⑦可能也有人会说:我没有偶像。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活得糊里糊涂,根本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效法榜样,走到哪儿算哪儿,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自己确实了不得,功成名就,没必要再去崇拜别的偶像,就像台湾作家李敖说的那样:“我要想崇拜谁就照照镜子。”因为,我是500年里华语写作最好的作家。当然,他这话一半是自信,一半是炒作,不必太当真。

    ⑧人为什么要偶像?因为偶像都是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事业极其成功,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因而,偶像是人生奋斗的路标,会引导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创作,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偶像是事业成功的灯塔,会昭示我们如何卧薪尝胆,自强不息,奔向成功的彼岸。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偶像是他的老师、著名火箭专家冯·卡门,钱学森又是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偶像。文化界也是如此,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作家

莫言的偶像,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马尔克斯的偶像,德国散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卡夫卡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尼采的偶像。

    ⑨历史就是这样,“江山代有才人出 , 各领风骚数百年”。一部人类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许多偶像级人物在争奇斗艳,创新立异,并引领着民众不断前行,创造新财富,开辟新境界。面对偶像,人们往往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匍匐在偶像脚下,永远仰视,无限崇拜,不敢平视;一种是先仰视,继而平视,最后可能是超越后的俯视。譬如钱学森就超越了偶像冯·卡门,马尔克斯就超越了偶像尼采,尼采则超越了偶像叔本华,而莫言正在超越偶像马尔克斯。人类历史就是这样,那些敢想敢干的有为之士,大胆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崇拜,模仿,借鉴,创新,一代超越一代,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又不断推出新的偶像,这样,才有了历史百花园的姹紫嫣红,满园春色。

    ⑩我们需要偶像,但不是为了造神,而是用来效仿,也是用来超越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1期)

(1)第①段举央视调查节目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请仿照第④段画线句,为本段再补写一个事例。
(3)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简要分析选文②一⑥段的论证思路。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5)
A . 第⑦段李敖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可以没有偶像”的论点。 B . 第⑧段告诉我们:偶像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他们能促使我们成功。 C . 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D . 第⑩段得出了全文的结论:我们需要偶像来效仿、超越。

三、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年轻的心灵始终充满了对外界无限的好奇,每天我们都用自己那敏锐的触觉与生活“伴读”,我们读家园,读父母,读老师的眼神;也读幽兰,读沧海,读夜空流星;更读丹心,读正气,读人生道义……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达标卷(二)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