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同步练习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填空题(共10小题)
囿于 招徕 铁铉 饽饽
秫秸杆 合辙 支棱 卤煮
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 用以招徕 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xián 乐队,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xuàn 的声音。
①(yòu) 于语言的隔(hé) ,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②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xū) 什么。
③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bó) 的盲人。
④两个字就把葫芦形容得晶(yíng) 可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拨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
把当时走街窜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
比如卖一种用沭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
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历动人。
A.合辙押韵 B.油嘴滑舌 C.晶莹可人
①特别出色的是那种 的吆喝。
②甚至有的乞丐也 地编起快板。
③“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形容得 。
囿于:
招徕:
隔阂:
快感:
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喝了蜜的大柿子。
小玩艺赛活的。
葫芦儿——冰塔儿。
①“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葫芦儿——冰塔儿。”
③“卤煮喂,炸豆腐哟。”
④“萝卜赛过梨。”
⑤“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二、选择题(共10小题)
囿于语言的隔阂①洋人只能欣赏器乐②其实③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④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⑤
三、阅读理解(共1小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