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学段考试政治试题
年级: 学科:思想政治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4小题)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更好的艺术
③哲学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①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直接推动全而建成小康社会述设的进程
③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物质基础
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步伐
①建立了人际之间的新联系
②改变了社会关系的客观性
③创造了社会交往的新规律
④丰富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②差别和对立以同一为前提
③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④事物的静止都是相对的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②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③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
④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不同特点
①凿壁借光
②疱丁解牛
③曹冲称象
④田忌赛马
①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②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
①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人的不同认识
②人生价值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③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④价值判断因具有主体性质而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①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③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④人类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
①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认识进步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④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就能够实现质的飞跃
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③要把握事物的多样联系,积极创造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④注重各个要素的有机整合,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决定的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巨大进步,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不断改善。但是,由于我国教育投入制度、贫富差距等因素,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义务教育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材料二:为贯彻共享发展的理念,教育部先后下发了一系列通知,旨在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重点院校录取率,提高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升学率。其中的要求因涉及东部省份要调出一些生源指标给中西部省份,引起了东部省份部分家长和考生的担忧。
材料一:《意见》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必须保证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专家在解读一号文件时指出了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粮食生产上,一方面,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进口量、库存量也在增长。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2324亿斤,进口粮食却高达 2500亿斤。这是怎么回事?究其原因,一是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竞争力不够,产出来不见得卖得出去,只好进仓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和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等等。法治在于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西医传入中国后,中西医学开始碰撞与交流,有的中国医家尝试“中西医汇通”,主张“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
医家朱沛文广泛阅读当时翻译的西医书籍,并到西医院观察尸体解剖。他指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此中西医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
1917年,余云岫出版《灵素商兑》,批判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医锢于歧黄,凿空逃虚,不征事实,其中毒久矣。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主张“废止中医”。
1930年,中医界兴起“中医科学化”运动,改良中医。“以我囯固有之医药学说,择其确有精义者,用科学方式解释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倡中西医结合。并提出,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一方取代或包容另一方,或者说中西医简单的统一,而是通过充分发展融合到更高级的形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