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福建省泉港一中高二年下学期期中考政治试卷
年级: 学科:思想政治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26小题)
①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生活
②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
④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①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发展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应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①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促进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
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重新塑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④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①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②只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使文化立于不败之地
③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
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③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
④爱国主义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
①遵循了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②没有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认为大众文化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④看到了发展文化必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动力和源泉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③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为民族振兴提供思想保证
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①提高了文物收藏价值,扩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②弘扬了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③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活跃文化市场,增强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展示了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表明文化交融能消除国家间分歧
①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④主流媒体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②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④是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①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宋祁传》
②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王符)
③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④人重官非官重人,德胜才毋才胜德(明李廷机)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是密切联系的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对自然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③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推动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④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①聪明的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②愚蠢的唯物论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是根本错误的
③聪明的唯心论聪明在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④愚蠢的唯物论是指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人生
②真正的哲学能为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④真正的哲学都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②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
④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理论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
有观点认为,领会民族精神就是领会爱国主义。请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国学教育大规模普及,学习国学的网站、视频公开课、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国学教育相比于传统国学教育有了很大改变。传统的国学教育是面授式培训,更重视现场效果。而“互联网+”国学教育则开启了线上教育的新模式,碎片化、网络化和互动化成为其主要特征。加之由于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传播特征,国学线上教育将学习过程细分,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学习效果也更好。同时,线上国学教育还可以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引发网络用户的主动参与,让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互联网为国学的传播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与挑战。由于网络上的内容质量没有一个客观严谨的标准,使得网络上传播的国学内容相对杂乱。加之在功利目的驱动下,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偏差解读充斥网络空间,使得互联网上传播的国学知识参差不齐。
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景德镇陶艺在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做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材料一:下图显示的是某地区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中认为图中说法是唯心主义的人所占的比例。
材料二:王充《订鬼篇》: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於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