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年级:中考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真卷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题(共5小题)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shuò

hún

xián

      

      

      视之

轻而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是夜,昙花已经迫不急待地绽放,迸溅着生命的火花。犹如忍俊不经的笑容。在这夜间,她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弥蔓着阵阵芳香,尽情释放着仅此一次的辉煌,充满着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使人怜爱,亦给人震憾!

错别字

      

      

      

      

改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子曰:“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一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3)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会当凌绝顶,      。(      《望岳》)

(5)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      》)

(6)兼霞苍苍,      。所谓伊人,      。(《诗经》)

(7)       ,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8)后值倾覆,       ,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4、名著阅读。

①《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的“尸魔”就是“白骨夫人”,她是如何“三戏唐三藏”的?

②《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皇帝邀清格列佛观看宫廷表演前,小人国人民已经不再觉得格列佛对他们会有危险了,有时会在格列佛的身体上玩耍。他们是怎么玩耍的?

5、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苏州概况(不超过30字)。

材料一: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25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至7000年前。

材料二: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经过全境。

材料三:苏州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其经济总量江苏省内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中国城市前列。下辖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和太仓五个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五位。

二、阅读理解(共5小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    )

(1)
A . 山不在高。有仙则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B . 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 . 苔痕阶绿。草色入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D . 可以调琴                 吴广爱人《陈涉世家》
(2)下面哪一句划线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    )

(2)
A . 无案犊之 B . 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 . 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 . 必先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

(4)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注】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注】竖:憧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2)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3、阅读《绿》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②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络;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1)文章开头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紧接若却用了一大段文字写梅雨瀑。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这时偶然有儿点送人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一句中“钻”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选文第②段朱自清选择了哪两个观察点描写景物?抒写出了怎样的内心感受?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谈礼貌

季羡林

    ①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殊了你的脚。如此等等。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这样的事情也值得大动干戈吗?

    ②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谢谢!”对不起!”等等。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竞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③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他们诞生以前。有人早着了先鞭【注】 . 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构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古人说: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竞几乎要搬到大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④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⑤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打太极拳状。飞驰在天安门前宽广的大马路上。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礼。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光。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⑥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报纸上的话:

    ⑦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有删改)

【注】着了先鞭:比喻先人一步。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对有关部门的“用心良苦”感到“不是滋味”。

(2)作者对“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 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侧、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忏然一动。竞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快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捧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一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冀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瞪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5)小说用较多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为什么还以“快手刘”为题呢?

三、作文(共1小题)

1、请以:“心中有支欢乐的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⑤卷而整洁。书写工整。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