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5小题)

1、《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A .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 .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 .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2、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大型商业公司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    )

A .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 意大利、法国、荷兰
3、“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    )

A . 男耕女织经营方式 B . 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C . 生产生活富足稳定 D . 具有自给自足特点
4、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治,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

A . 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制 B . 禁止自由买卖土地 C . 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D .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5、《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

A . 土地兼并出现 B . 官民矛盾尖锐 C . 官吏滥用权力 D . 农民生活艰难
6、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

A . 休养生息政策 B . 禁止经商政策 C . 抑制商人政策 D . 盐铁官营政策
7、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 . 民营手工业 B . 家庭手工业 C . 工场手工业 D . 官营手工业
8、张某是一位生活在唐朝中期扬州近郊的农民,他遇到的情况有(    )

A . 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作冬天的衣物 B . 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C . 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换取银钱和纸币 D .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添置粉彩瓷装饰房子
9、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明代(    )

A .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 .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C . 国内物资交流频繁 D . 形成区域商人群体
10、在古代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通畅;③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A . ①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②③④
11、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结论的是(    )

A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 C . “共计----柸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 .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12、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人口变化做了统计(单位:百万人)他制作了如下这张表格,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非洲

100

100

100

120

欧洲

103

144

274

423

亚洲

253

437

656

857

A . 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 B . 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C . 黑奴贸易对非洲人口发展的影响 D . 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
13、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下列发明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是(    )


①蒸汽机车

②汽车

③飞机

④电话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4、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是1:2,到19世纪初上升为2: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流入城市 B . 大量外来移民涌入英国 C . 大批人口前往殖民地 D .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布局
15、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 .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 .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 .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 . 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16、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大企业时代到来。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

A .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已成了计划经济 B . 垄断组织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 . 垄断组织消灭了私人生产 D . 垄断组织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7、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语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交易都是顺差,”18世纪以后,这一局面逐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洋务运动 B . 工业革命 C . 地理大发现 D . 五口通商
18、观察下面图表,其中乙国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俄国 D . 德国
19、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概念,其“近代”的实质含义是(    )

A . 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 . 完全由民间私人投资兴办 C . 受外国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诱导产生 D . 采用机器生产
20、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

A . 江南制造总局 B . 轮船招商局 C . 铁路矿务局 D . 福州船政局
2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地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

A .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 .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 .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D . 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
22、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在“设厂自救”浪潮推动下,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开工生产。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 . 都是晚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B . 都促使重工业快速发展 C . 都是中国近代化的体现 D . 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3、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开“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4年前后,他创办的实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

A .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 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C . 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 “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4、《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

①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②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③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步发展

④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工业的兴衰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25、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 .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 .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 .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 .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综合题 (共3小题)

1、社会的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宋代都城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材料二:明代中后期,江南丝织业比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苏州城里有几千没有固定工作的机工,每天清晨聚集在一些桥头巷口等待雇佣。每座桥头还有介绍工作的“经纪人”。机工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他们一天没活干,就得挨饿,过着“得业者生,失业者死”的贫困生活。

材料三: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造成了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材料三: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各种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使女王在位期间取得“最显著的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对材料三中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3、

步入近代,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步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三:1887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式工业”兴起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中的“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图中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