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试卷

年级:中考 学科:化学 类型:中考真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年人更多的常量元素是(   )
A . B . C . D .
2、粗盐提纯需经过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不规范的是(   )
A . 称量   B . 溶解   C . 过滤   D . 蒸发
3、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以下与水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地球上水资源丰富,人类不缺淡水 B . 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 . 生活中可以用食盐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D . 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4、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分类均正确的是(   )
A . 硫酸钠  NaSO4  盐 B . 氧化钙  CaO  氧化物 C . 烧碱  KOH  碱 D . 甲烷  CH4  无机物
5、下列实验中,仪器和用品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
A . 收集CO2气体﹣⑥⑦⑧ B .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O2﹣⑦⑧⑨ C . 用H2O2溶液和MnO2制O2﹣①② D .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CO2﹣③④⑤
6、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说法均正确的是(   )
A .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 B . 金属铝不能与氧气反应,常用于制作炊具 C . 碳酸钠能与酸反应,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 .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
7、盐场晒盐后所得的卤水中含有MgCl2 , KCl和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MgSO4的溶解度始终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 . t1℃时,KCl和MgSO4两溶液所含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 . t2℃时,1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gMgCl2 D . 将t1℃时的KCl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8、根据下列实验和现象不能判定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
A . 有红色固体出现   B . 有白色晶体析出 C . 红色消失   D . 有大量气泡出现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紫色石蕊试液可以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B . 用适量的BaCl2溶液可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K2SO4 C . 将铁钉分别置于干燥空气、潮湿空气中,可探究水对铁锈蚀的影响 D .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时,应将水倒入浓硫酸中稀释
10、地球大气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三个阶段,次生大气中部分成分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一定条件下,3.4g甲物质和4.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4g乙物质和另一种物质X,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 物质甲的化学式是NH3 B . 物质X的质量为2.8g C . 物质X含两种元素 D .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O2的化学计量之比为2:3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

1、近年来,页岩气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重视.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属于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页岩气经压缩、冷却,可以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此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有助于认识物质的性质:
(1)如图表示核电荷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和最低化合价.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氯元素的最高正价是      

②若某元素既可显正价,又可显负价,则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的代数和为      

③写出图中元素的化合价随着核电荷数递增的一条变化规律: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通常排在前面的金属更容易失去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①某金属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则最外层电子数x=      ;若最外层电子失去,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该带电粒子的符号为      

②我国古代发明了“曾青(即硫酸铜)得铁化为铜”的湿法炼铜法,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      ;该反应中,更易失去电子的金属是      

3、七水硫酸镁(MgSO4•7H2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48.1℃以下的潮湿空气中稳定,在湿热干燥空气中易失去结晶水,工业上将白云石(主要成分为MgCO3 , CaCO3)碳烧成粉,用于制取MgSO4•7H2O,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煅烧过程中,MgCO3转化为MgO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2)写出MgO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操作a的名称为      
(4)将分离后的母液循环利用的目的是      
(5)干燥得成品时,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4、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保护空气,防止污染空气.

(1)分离液化空气可获得氮气和      两种气体,氮气用作保护气,说明氮气      
(2)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能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该过程发生      变化.
(3)某燃煤电厂富氧燃烧技术原理图如图所示:

①富氧燃烧与普通燃烧相比,能提供更多的O2 , 使锅炉中的CO充分燃烧,请写出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采用该技术有利于对CO2捕捉、封存和利用,减少碳排放,获得的CO2可用于制干冰,干冰的用途之一是      ,捕捉CO2也可用NaOH溶液,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采用图中工艺,可以使煤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和      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大下降,从而有效防止酸雨的形成.

5、实验室使用块状石灰石(CaCO3)和稀盐酸制CO2 , 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时,通常认为反应结束,剩余液呈中性,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操作】

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 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中,仍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

(1)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是      性;pH测定中,“上层清液滴到试纸上”的后一步操作是      
(2)【实验思考Ⅰ】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探究Ⅰ】

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      

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

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      

(3)【实验思考Ⅱ】试管中剩余固体中是否仍含有CaCO3

【实验探究Ⅱ】小组同学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

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比较稀盐酸加入前后的实验现象,解释“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      

(4)【拓展延伸】

①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②假如用100g14.6%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石灰石反应,看不到气泡产生时,停止收集气体,收集到的CO2质量      (填“>”、“<”或“=”)8.8g.

6、一定条件下,糖类(按C6H12O6计: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发酵生成乙醇(C2H5OH),也可发酵生成乙酸(CH3COOH).
(1)C6H12O6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某调味剂厂采用发酵技术生产的“原醋”中,乙酸的质量分数为10.5%,将100kg上述“原醋”稀释成分质量分数为3.5% 的食醋,需水的质量为      
(3)糖类发酵生成乙醇的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2C2H5OH+2CO2(反应条件省略,下同)

①求2.7kg上述糖理论上制乙醇的质量.(请将计算过程写出)

②糖类和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6H12O6+6O2═6CO+6H2O

C2H5OH+3O2═2CO2+2H2O

已知完全燃烧2.7kg上述糖生成1.62kg的水,若将①中制得的乙醇完全燃烧,则生成水的质量为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化学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