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语文试题(模拟一)
年级:中考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与运用(共5小题)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声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二、古诗文默写(共1小题)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④ ,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⑤《醉翁亭记》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山中春季和夏季的景色。
⑥诵读古代诗歌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学之美,还能让我们明白不少哲理,如汉乐府《长歌行》中“ , ”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年轻积极进取;赵翼《论诗》当中“ , ”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一时代的风流人物。
三、阅读理解(共3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兴平②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③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要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讷:言语迟钝,口齿笨拙。②兴平:汉献帝年号。③稆:野生稻。
(节选自《三国志·王肃传·注引》)
①惩山北之塞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谈独立思考
茅盾
①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②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③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④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⑤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
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⑥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⑦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⑧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
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⑨“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
阎连科
①我l6岁那年,读了高中。学校是在离我家八九里外的一座山下、一条河边。我每天一早在天色蒙蒙亮中起床出村,急急地沿着一条沙土马路,朝学校奔去,午时在学校吃饭,天黑之前再赶回家里。
②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辛苦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徒步早出晚归。中午为了节俭,我不在学校食堂买饭,而在校外的围墙下面、庄稼地边,用三块砖头,架起锅灶烧饭煮汤。
③每每看到有骑自行车的同学从身边过去,看到他们可以骑车上学、下学,可以骑一辆车回家吃饭,我就像一个农民站在干旱的田头眼巴巴地望着大山那边的落雨。
④我对一辆自行车的渴望,犹如饥乌对于落粒的寻找,犹如饿兽在荒野中沿着牛蹄羊痕漫行。可我知道,自行车对于那时乡村绝大多数的农户是多么奢侈,尤其对于我家——连一棵未成材料的小树都要砍掉卖了买药的常年有着病人的家庭,想买自行车无异于想让枯树结果。
⑤我到山上挖地丁之类的中药材去卖,我到附近的县水泥厂捡人家扔掉不用的旧水泥袋,捆起来送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卖……我用三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存下了32元钱。
⑥我决定到县城买一辆旧自行车,在一个星期天以无尽的好话和保证为抵押,借了同学一辆自行车,迎着朝阳朝县城赶去。
⑦为了能够把买回的车子从县城弄回来,我又请了一位同学坐在借来的自行车的后座上。可就在我们一路上计划着买一辆什么样的旧车时,我们和迎面开来的一辆拖拉机撞在了一起。
⑧我的手破了,白骨露在外面。同学的腿上血流不止。
⑨最重要的是,我借的自行车的后轮圈被撞得叠在了一块儿,断了的车条像割过的麦茬儿。我和同学把自行车扛到镇上修理,一共花去了28元钱。当手里还剩下4元时,我再也不去想拥有一辆自行车的事情了。
⑩在一个黄昏,我回到家里,忽然发现院落里停了一辆半旧的邮电蓝自行车,说县邮电局有一批自行车退役,降价处理,哥哥就给我买了一辆,60元钱。
⑪我知道哥哥那时作为邮电局的职工,每月只有21元6角的工资,骑车往几十里外的山区送报时,几乎每天只吃两顿饭。
⑫可我还是为有了一辆自行车欣喜若狂。这辆邮电蓝的自行车,实在是伴随着我走过了命运中印痕最深的一段行程,我不仅骑着它有些得意地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而且高中肄业以后,我每天骑着它到十里外的水坝子上当了两年小工,甚至,我还骑着它到一百多里外的洛阳干活挣钱,以帮助家庭度过岁月中最为困难的一段漫长的光阴。
⑬最重要的似乎还不是这些,而是它满足了我少年的虚荣,使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感到一切艰辛都会在我的自行车轮下被我碾过去;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敢于抬起脚来,也就没有过不去的河。
⑭直到20周岁我当兵离家以后,因为家里总有病人,急需用钱时又把这车以60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
⑮如今,每年回家走在镇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
(选自《读者))2015年第3期)
故事情节 | “我”的心理变化 |
渴望拥有一辆自行车 | 向往又无奈 |
① | 虽苦犹甜 |
买自行车梦想破灭 | ② |
哥哥给“我”买自行车 | ③ |
自行车被迫卖掉 | 无奈失落 |
①结合语境品析第⑩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说县邮电局有一批自行车退役 , 降价处理,哥哥就给我买了一辆,60元钱。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⑬段画线句子。
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敢于抬起脚来,也就没有过不去的河。
四、名著导读(共1小题)
【片段一】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段二】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五、写作题(共1小题)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花儿错过了阳光,就会形容枯槁。有时,我们会在犹豫、彷徨中与机会失之交臂。当机立断,勇敢地亮出自己,自信地展示自我,便能让我们少些遗憾,多些成功的机会。
请以“亮出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文章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书写要求:工整,美观,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