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年级:八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口号、标语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的鼓动方式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

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③④①② D . ②①④③
2、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

A . 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 . 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 . 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 . 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3、杨凯在《中国梦的方位》中说:“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那么,“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的依据是(    )

A . 中国共产党诞生 B . 中华民国建立 C . 国民政府成立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下列事件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A . 巩固新生政权 B . 解放生产力 C . 恢复发展经济 D . 抵抗外来侵略
6、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 . 土地改革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大跃进”运动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7、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艺术形式.如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

A . 农业合作化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图中的A处最有可能填上(    )

A . 新中国成立 B . 一五计划 C . 改革开放 D . 三大改造的完成
9、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此“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 . 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 . 阶级斗争己发展到党内 D . 民主与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10、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进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

A . 遵义会议 B . 新中国成立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经济特区的建立
11、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生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改变就不要变动了。”这种不同责任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    )

A . 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B .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实现农业生产高度集中 D . 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2、既是近代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第一批设立的经济特区是哪个城市(    )

A . 深圳 B . 珠海 C . 汕头 D . 厦门
13、

钱颖一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导致它增长的基本因索也并不特殊……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基于这一视角,如图中江苏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    )

A .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 市场与调控的结合
14、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二大 B . 中共十三大 C .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五大
15、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从深圳、珠海、到广州,轻车简从,探访民生,倡言改革。有人说这是踏着20年前邓小平的足迹,酝酿新一轮的改革。前后两位领导人南行的共同目的是(    )

A . 推动经济特区的建立 B . 开展防灾救灾 C . 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 D . 促进改革开放
16、“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经济令人瞩目,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材料中所反映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文化大革命 D . “科技立国”政策
17、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    )

A . 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 . 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C . 两岸“三通”的扩大 D . 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18、《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推断,该会议是(    )

A . 万隆会议 B . 不结盟运动会议 C . 日内瓦会议 D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 .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 .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 .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 .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20、下列图片中属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的是(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④

二、判断题(共6小题)

1、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

A . 正确 B . 错误
2、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战斗英雄是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  )

A . 正确 B . 错误
3、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标志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A . 正确 B . 错误
4、公私合营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

A . 正确 B . 错误
5、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矛盾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

A . 正确 B . 错误
6、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A . 正确 B . 错误

三、填空题(共3小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      开始,最先践行的是安徽凤阳      

2、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新兴的电子工业、      、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县委书记      

3、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      外交政策。2001年上海      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

1、“大数据”是时下IT行业最火热的词汇之一。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日常工作中,人们对经济的了解,往往也需要借助于对数据图表的分析。读取以下一些图表数据,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后某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电力、钢材制成品、钢、生铁)图1

料二:1958﹣1960年我国钢铁产量及与上年同比增长率  全民“大炼钢”的“小高炉”图2


钢铁产量

同比增长率

1958年

800万吨

50%

1959年

1387万吨

40%

1960年

1866万吨

50%

材料三: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材料四:1991一1993年台商在江苏投资情况 图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数据能否真实反映当时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水平,请说出你的理由。

(3)材料三中除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都有增长、收入增长大于消费增长外,还有什么明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决策层面分析导致材料四变化的政策与思想因素分别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

材料三:新华网北京2009年5月2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昊伯雄2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双方都表示要继续推动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不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认为要维护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并不断增强和深化互信;都强调要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尽快商谈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以利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都赞同要积极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举办以文教交流为主题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始探讨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都主张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1)根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港澳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哪一伟大构想的提出?提出者是谁?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提出了哪些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的讲话

材料二: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在1949年之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在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横着一条鸿沟……我们两国几乎没有任何接触,而只有冲突和潜在冲突及对抗。4年前,两国领导人得出结论认同,已经到了在这条1. 6万英里宽、22年长的鸿沟上架设桥梁的时候。

──1972尼克松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被总称为什么?它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材料三中提到的两国对抗,你能举出一例吗?

(3)材料四中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