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2
年级:中考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7小题)
那一个个日子,都会在微露的晨曦中悄然而至,在绽放的晚霞里飘然归去。我们在希望的早晨里遨游书海,我们在躁动的青春中释放激情。闻着文字间流淌着的水墨香,我们将穿越六月深邃的天空,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①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学而》
②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王维《使至塞上》)
③《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端庄自重的句子是 , 。
④《出师表》中总结西汉兴盛经验的语句是: , , 。
⑤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堪称“壮词”:既有“沙场秋点兵”的壮阔场面,更有“ , ”为国建功、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也有“可怜白发生”的悲壮情怀。
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名句是: , 。
萧山某中学702班学生李明的爸爸在2月12日上午打电话给班主任王老师,要带李明下午到萧山医院复查,请你代李明写一份请假条。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线索一: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 →重生的槐树更加繁茂
线索二: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 →
①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 , 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
肤色的奥秘
①我们知道,肤色越深,越能保护我们免受阳光灼伤,因为皮肤中决定肤色深浅的是黑色素,它能够吸收和弥散太阳光中的紫外光。但是人的皮肤变黑首先并非是为了阻止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
②从进化过程分析,早期人类变得较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一种人体必需的叫做叶酸的营养抽质的分解。叶酸对人的血液生成、细胞分裂和生成、神经功能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叶酸的生物重要性是与紫外线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研究人员证明,当身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长波紫外线时,体内的叶酸就会分解。由此可以得知,黑色素并不仅仅是使皮肤免受阳光灼伤,而黑色素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避免叶酸减少。所以,可以推测,人类在撒哈拉沙漠的祖先首先需要的是抵御阳光的照射而招致的体内叶酸的分解。于是体内就有黑色素的生成来屏蔽阳光,人类的肤色就慢慢变黑了。
③为了用事例证明这个假说,美国科学家使用了国家航空航天局用卫星拍摄的由光谱测定仪测得的所有臭氧屏图谱,描制了全球各地的紫外线密度和相应的85%的当地人群肤色模式图。结果正如预先的估计一样,紫外线与肤色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④但是,仔细分析紫外线的季节变化,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在紫外线最强的夏季,人的皮肤并不是最黑,相反在秋季和冬季人的皮肤最黑。这些科学家研究后解释,在热带地区以外,冬季的阳光并不直接损害皮肤,但是长波紫外线能穿透地球大气层,而叶酸对长波紫外线特别敏感,也就最客易受到损害。因此,在冬季人体内产生的黑色素最多,以保护叶酸不受破坏。随着黑色素的大量产生,冬季人的肤色反而最黑。这个发现极大地证实了紫外线与叶酸的关系。
⑤但是人的皮肤为什么不越黑越好?科学家推测,这一切与维生素D3有关。维生素D3的功能是帮助人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如果维生素D3不足,将导致佝偻病,甚至更坏的结局。而维生素D3的产生一是靠自身合成,二是靠食物摄取。自身合成途径需要紫外光,通过紫外光对皮肤的照射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人体就能制造维生素D3。因此,人体要节制黑色素的产生,以避免黑色素屏蔽紫外光。为了检验假说,美国研究人员再次使用航空航天局的资料来验证,并得以证实。
⑥这样,黑色素在保护叶酸和制造维生素D3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而在要不要黑色素的问题上,人体采取中庸手段进行调和与平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上最北部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头发是金黄色的。由于这些地区的人身体很少接触阳光,他们必须最大限度地通过头部来吸收阳光,而淡色的头发比黑色头发更能让阳光穿过头盖骨,因此通过上万年的进化,这些地区人们的头发就变得金黄甚至是白色。
①黑色素的保护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护皮肤免受阳光的灼伤。
②冬季的阳光直接损害皮肤,所以冬季人体内产生的黑色素最多,肤色也最黑。
三、古诗文阅读(共2小题)
【甲】
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饮,彼公荣者无预①焉。”两人交觞酬酢②,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得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
(刘义庆《世说新语》)
【乙】
戎年十五随父浑在郎舍阮籍见而说焉。每适浑俄顷,辄在戎室久之。乃谓浑:“睿冲③清尚,非卿伦也。”戎尝诣籍共饮,而刘昶④在坐不与焉。昶无恨色。
(孙盛《晋阳秋》)
【丙】
初,籍与戎父俱为尚书郎,每造浑,坐未安,辄曰“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就戎,必日夕而返。籍长戎二十岁,想得如时辈。刘公荣通士,性尤好酒。籍与戎酬酢终日,而公荣不蒙一杯,三人各自得也。
(戴逵《竹林七贤论》)
【注释】① 预:参加。②酬酢:相互敬酒。③睿冲:王戎。④刘昶:刘公荣。
戎年十五随父浑在郎舍阮籍见而说焉。
①两人交觞酬酢,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
②每造浑,坐未安,辄曰“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
【甲】
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曰:"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饮,彼公荣者无预①焉。”两人交觞酬酢②,公荣遂不得一杯,而言语谈戏,三人无异。或有问之者,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得不与饮酒;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唯公荣,可不与饮酒。”
(刘义庆《世说新语》)
【乙】
戎年十五随父浑在郎舍阮籍见而说焉。每适浑俄顷,辄在戎室久之。乃谓浑:“睿冲③清尚,非卿伦也。”戎尝诣籍共饮,而刘昶④在坐不与焉。昶无恨色。
(孙盛《晋阳秋》)
【丙】
初,籍与戎父俱为尚书郎,每造浑,坐未安,辄曰“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就戎,必日夕而返。籍长戎二十岁,想得如时辈。刘公荣通士,性尤好酒。籍与戎酬酢终日,而公荣不蒙一杯,三人各自得也。
(戴逵《竹林七贤论》)
【注释】① 预:参加。②酬酢:相互敬酒。③睿冲:王戎。④刘昶:刘公荣。
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四、作文(共1小题)
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夏天,枝叶垂悬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美丽的绿色叶幔。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来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但感觉如此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发现几株葡萄藤攀上了他的阳台。往下看,一个女孩正对着他微笑。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太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的学校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