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20

年级:中考 学科:语文 类型:中考模拟 来源:91题库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7小题)

1、下列语段中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 , 像春风,柔曼而永。

A . dí   shàn   lín   juàn B . zhuó    zhà     lín    juàn C . dí    zhà   líng    jùn D . zhuó    shàn    ling    jù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 互联网的渗透让传统年俗涣发出新的生机,数据显示,红包不再是长辈给晚辈的专属,网络红包正成为晚辈表达心意的新载体。 B . 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让“诗书礼乐”进校园。因为诗训练谈吐,书锤练文笔,礼修练举止,乐陶冶情操。 C . 走过田间的小道,油菜花开得灿烂多姿,在微风中摇曳、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 D . 有的人徇规蹈矩,一生碌碌无为,责怪命运的不公平;而有的人,善于创新,关键时放手一搏,即使生命短暂,也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闪耀。
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演巅峰对决,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们,通过答题竞赛的方式宣传中国古诗词,最终16岁才女武亦姝夺得冠军。 B . 他坐在环城公园的座椅上,望着护城河边的杨柳依依,不禁遐想自己乘坐一叶小舟,在水光潋滟的河面上漂荡。 C . 与广袤的宇宙相比,人类只是沧海桑田 , 极其渺小,只有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天人”和谐。 D . 我国载人飞船首次把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一出来大家就拍手叫好,正说明了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越来越重视了。 B . 目前,在意大利和波兰,都建立了以何水法名字命名的艺术中心,他计划在今后的采风创作中,将在更多的国家建立这样的民间艺术。 C . 《欢乐好声音》是2月份的最大惊喜,虽然影片依旧是在一个标准的故事模板上丰富剧情和角色性格,但节奏把控和配乐都非常独到,感到有着极强的感染力。 D . 杭州将重点提高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以教育国际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为杭州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古诗文名句填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③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④要毕业了,惊觉时光飞逝, 虽还少不更事的我们,也要做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少年,要有《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那样“            ”的胸襟与抱负。

⑤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不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

⑥暑假去大西北旅游,火车路过大戈壁,傍晚时分,看到太阳圆圆的,像个大红灯笼在天边漫漫往下沉,远处的炊烟袅袅上升,一条黄河缓缓流淌,不禁让人想起:            。(请用王维的《使至塞上》诗句填空)

6、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往往具有相似性。      (填写作者)笔下的丑小鸭始终不屈地奋斗,成为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让我们联想到曹文轩笔下的杜小康,在一场暴风雨之后突然长大;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      (填写人名)醉心功名利禄,引出一幕幕啼笑皆非的悲喜剧,让我们联想到孔乙己深受科举毒害,最终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契诃夫《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让我们联想起      (填写作品名)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也同样具有的“变色龙”的特征。

(2)“自己的人生,自己掌舵”,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其一,并依据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A、格列佛           B、简.爱         C、祥子

7、

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结合【说明】和你所了解的知识,写出你思考的结果。

【说明】图一是泰国皇宫洗手间的一句中文告示:请便后冲水!图二是珍珠港景区美国人特意在垃圾桶前写下中文告示:垃圾桶在此!图三是巴黎圣母院的一则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据说,这是他们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而其他国家的游客没有这种“礼遇”。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稻叶上的刃,悬在四季里
李良旭
    父亲拿起一把农具,招呼我和他一起到地里翻整土地,准备播种新的农作物。
    我皱了皱眉头,放下书本,拿起墙边一把锄头,悻悻不乐地跟在父亲后面。田野里,有不少人家在地里忙着翻整土地,空气中散发出阵阵泥土的馨香。
    不一会儿,就到了我们家那几亩田的地方。我看到,田地已被父亲翻整了差不多了,只剩下一小块了。
    父亲是一名农家老手,种了一辈子土地,硬是靠这几亩薄田,抢种抢收,把这里的每一寸泥土都利用到了极致,支撑起一个大家,还供几个子女上学,真的挺不容易的。
    此时,看着那一小块没有翻整的土地,我心里不免有些怨言,就这么点大,您一个人干不就行了,还要喊我来干什么?父亲大概看出我的心思,笑道:“别老闷在屋里看书了,出来干干活,透透气,出出汗,过一会儿再看书,这样学习效果好。”父亲这么一说,我有些脸红了,没想到,自己的心思被父亲看破了。
    我下了地,拿起锄头开始锄地。泥土很硬,刚刚割完稻子的田地里,还有一茬茬稻子的根部,伸出一根根光秃秃的脑袋,像被剃了光头。我高高举起锄头,一锄头下去,只刨出一小片土,泥土飞溅,还将我的手掌震得生痛。父亲在不远处,看到我的窘相,一直在抿嘴偷笑。
    我气恼地用力锄着地,心想,我一定要争口气,把这块地翻整好了,让您瞧一瞧,我也不是孬种。
    我看到,地上还有一些枯黄的稻草,锄起地来碍手碍脚的,就弯下腰,准备将那些散落在地上的稻草捡起来。我刚捡拾了几根稻草,突然“哎哟——”一声,我赶紧扔下手里的稻草,发现一根手指被稻草划出一条细细的小口子,小口子上渗出殷红的血来。
    父亲听到声音,赶紧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了过来,他看到我手指上的血印,说道:“怎么这么不小心?这稻叶锋刃着呢!”说罢,他走到田埂处,找到一种草茎,放在嘴里嚼啐后,敷在我的伤口处。被嚼烂的草茎泛着嫩绿色的汁液,浸润在伤口处,有种痒酥酥的感觉。我问:“这是什么?”父亲说:“这是一种止血草药,嚼烂后敷在伤口,止血效果好,伤口很快就长好了。”
    我沮丧地说:“没想到,这软绵绵的稻草,还这么锋利,竟能将我的手指划破!”
    父亲说道:“我们农民有句顺口溜,叫‘稻叶上的刃,悬在四季里’。无论它是在田里生长中,还是被割下躺在地里,任凭风吹雨淋,哪怕快要腐烂了,它的叶子,依然锋利无比,像一把刀子,再加上你缺乏劳动,两双手都是细皮嫩肉的,一不小心,肯定会划破你的手指。”
    说道这里,父亲含嗔道:“去吧,到上面息息吧,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我一会儿就锄完了。”
    我走到田埂上,望着在田里干活的父亲。父亲身板很结实,古铜色的脸庞,晒得黝黑,粗大的手掌,骨骼突出。父亲一锄头锄下去,立刻刨开很深的一大块泥土,翻出的泥土一侧光滑、幽亮,像一块磨刀石。父亲不时也顺手捡起田里的几束稻草,扎成一小把,扔到田埂上。
    我不由得赞叹道:“爸,您劲真大,一会儿,就翻整了这么一大块地方!”
    父亲将身子支撑在锄把上,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脸上一下汗,爽朗地笑道:“孩子,这种田的学问大着呢,就像你学习,知识永远学不完。我们要像稻叶上的刃,悬在四季里,永远保持着一种锋利,哪怕倒下了,也不失锋利,这是一种精神!”
    太阳渐渐西下了,父亲将地也全部翻整完了。父亲将农具收拾好,走到我跟前,说道:“将手上的汁液拿掉吧,看看伤口怎么样了?”
    我小心翼翼地将手指上的鲜嫩的汁液抹去,一看,伤口已好了,只有一道淡淡的痕迹。我惊喜道:“这草药真灵,只一会儿工夫,这手指上的伤口就好了。”父亲感慨地说道:“这是我们农民在长期劳动中,得到的一种就地取材的经验。”父亲用手一挥,兴奋地说道:“这田野里到处都是宝啊!就像稻叶上的刃,悬在四季里,从来没有无用的时刻。
    父亲又说到“稻叶上的刃,悬在四季里”,我不由微微一震。我忽然想到,在父亲的生活里,永远有一个“稻叶上的刃,悬在四季里”的信念,这个信念,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从没有熄灭过,支援着他整个人生。
    我低头看着我被稻叶划破的手指,突然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我似乎看到了一种人生的信念和力量。
(选自《太原日报网》2015年2月3日,有删节)
(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文章所叙述的事件。

       , 被稻草划破了手,       , 父亲告诉我要像稻草上的刃一样锋利,      

(2)文中划线句说“就像稻叶上的刃,悬在四季里,从来没有无用的时刻”,联系上下文,说说“稻叶上的刃”的有用之处具体表现在哪里?

(3)下面两个句子生动形象,情感丰富,请加以赏析。

①我高高举起锄头,一锄头下去,只刨出一小片土,泥土飞溅,还将我的手掌震得生痛。

②父亲一锄头锄下去,立刻刨开很深的一大块泥土,翻出的泥土一侧光滑、幽亮,像一块磨刀石。

(4)有人认为,文章倒数第二段由“稻叶上的刃”写到父亲这部分内容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须保留这一段文字才顺畅,你更赞成哪种说法,请从结构、手法、内容、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观点。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1)选文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阅读选文第3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      

分析论述

B: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

论证方法:C      

得出结论

D:      

(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 . 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 . 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 . 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4)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三、古诗文阅读(共2小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连辄出;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①。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②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③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注释】①孥:儿女。②掇:留取。③摭:拾取。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1)
A . 死,兄无子(已经) B . 买田百亩,其兄(使……居住) C . 无贤愚皆失之(痛恨) D . 闻有兄年七十余(才)
(2)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2)
A . 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 B . 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 C . 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 D . 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②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4)洪渥的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结合文中材料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村晚                                                纳凉

宋.雷震                                              宋.秦观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西畔倚胡床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释】①陂(bēī):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座椅。

(1)诗歌往往会用最简洁的词语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如第一首诗中“横”字表现了牧童的       , 第二首诗中“      ”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

(2)以上两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相似的情感,请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赏析。

四、作文(共1小题)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知名作家麦家先生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朗读了《给儿子的一封信》,其中讲到:“你(麦家的儿子)更要远离一切形式的冲突,言语的,肢体的,个别的,群体的。青春是尖锐的,莽撞的,任何冲突都可能发生裂变,而生命是娇嫩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20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