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7年浙江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基础知识与古诗文专项特训(三十二)
年级:中考 学科:语文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共4小题)
见惯了弯弯弦月,淡雅清新,那一轮满月却以沉默而睿智的完美,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dì ;看够了涓涓细流,灵动渺小,那一汪大洋却以浩瀚而bó 大的隽永,让我们kuī 测生命的奥秘;历尽了滚滚红尘,xuān 嚣繁盛,那一片大山却以沉稳而空灵的寂寥,为我们保留一片净土。
①走进古典诗词,走进古典的情怀。“长风破浪会有时, ”,这是 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安碍广厦千万间, ”,这是忧国 忧民的情怀。
②《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 。
③《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 。
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 。
①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必先苦其心志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下面是摘自不同作品中关于人物眼睛的描写,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乙】眼中有一股奇异的力量,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出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野性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
【丙】当这个人注视着一件东西的时候,他微微合起他宽大的眼皮,这样,眼皮正好圈着眼珠,使得视野的范围缩小,他注视着!好厉害的眼光!远方缩小的物件都被他放大!他一眼便看透您的心事!
①【甲】是 (作者)笔下的人物,【乙】中的“他”指 。
②【丙】出自 (作者)的作品《 》。
二、古诗文阅读(共3小题)
在军登城楼①
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② , 歌舞入长安。
【注释】①弘道元年(663),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②定:这里指革命胜利。
在军登城楼①
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② , 歌舞入长安。
【注释】①弘道元年(663),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废中宗(李哲)为庐陵王,立相王(李旦)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异己,刑法严苛,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一时响应者甚众,起兵十来天就纠集了十多万人,震惊了全国。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任匡复府的艺文令,负责军中宣传工作。②定:这里指革命胜利。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 , 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②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夫人善于自见④ , 而文非一体⑤ , 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⑥曰:“家有敞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傅毅,字武仲。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①自古而然 ②而固小之
③鲜能备善 ④斯不自见之患也
①自古而然 ②而固小之
③鲜能备善 ④斯不自见之患也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 , 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②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夫人善于自见④ , 而文非一体⑤ , 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⑥曰:“家有敞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傅毅,字武仲。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①自古而然 ②而固小之
③鲜能备善 ④斯不自见之患也
①自古而然 ②而固小之
③鲜能备善 ④斯不自见之患也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①弦而鼓之 ②作断纹焉
③易之以百金 ④莫不然矣
①弦而鼓之 ②还之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