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年级:八年级 学科:物理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 . 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 . 一张试卷的厚度大约1mm
2、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
可知,物体的( )

A .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 .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 . 以上说法都对
3、以下给出的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
A . 松香
B . 沥青
C . 玻璃
D . 海波
4、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上下移动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 . 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 . 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 . 阻止琴弦振动发音
5、下面关于声现象的一些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 . 太空中的宇航员可以直接用语言交流
C . 雷声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
D . 狗趴在地上睡觉,耳朵贴着地面,很容易发觉人走动,是因为狗的耳朵特别灵敏
6、摄影师抓拍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
B . 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C . 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D . 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7、利用“B超”可以对病人的内脏进行检测,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的同时又避免了对病人的伤害,但我们即使站在“B超”的旁边也无法听到它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 )
A . “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B . “B超”发出的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C . “B超”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大
D . “B超”发出的声音响度太小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 . 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 . 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 . 衣柜中的樟脑球不断变小是因为发生了升华现象
9、打开冰箱门,常常能看到冷藏室内壁上有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由食物中的水分经过下列哪些物态变化形成的( )
A . 升华、凝华
B . 汽化、熔化
C . 凝华、熔化
D . 汽化、液化
10、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原理来解释的是( )
A . 平静的水面映出山的倒影
B . 日食、月食的形成
C . 影子的形成
D . 小孔成像
11、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的光路图,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 )
A . 上升
B . 下降
C . 不变
D . 不确定
12、在四个墙角安放几个平面镜,可以让手电筒的光柱在教室里环绕一周,至少安放平面镜的个数是( )
A . 4个
B . 3个
C . 2个
D . 1个
二、填空题(共13小题)
1、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接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 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
2、蝴蝶的翅膀每秒钟振动五、六次,它所发出的声调低于20Hz,为 波,而海豚能发出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 波.上述两种频率的声音,人耳 听见(“都能”或“都不能”).
3、完成下列单位转换:
(1)50m= km;
(2)36km/h= m/s;
(3)30min= h.
4、完成下列单位转换:
5、球体的直径,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转动球体的不同方向在毫米刻度尺的不同部位测得球的直径D的示数如下:
D1 | D2 | D3 | D4 |
1.73cm | 1.81cm | 1.89cm | 1.81cm |
则球的直径应取 cm.
6、如图所示,速度计读数为 ; 停表示数为 .
7、某汽车启动和到达的时刻及对应的里程表(表盘指示为千米数)示数如图所示,则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 km/h.
8、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声的传播需要 .
9、我国的北方由于气温太低,居民楼的窗户玻璃全部采用双层玻璃,这样做除了可以使房间温度不致于太低外还可以 ,使居民能在房内安静地休息.
10、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体温计的读数是 ℃.
11、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 .(均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12、平面镜上放一只铅笔,要使铅笔的像和铅笔垂直,铅笔就和镜面成 度角.
13、“水中倒影”和“立竿见影”的“影”从它们的成因看,前者是由于 而形成的,后者是由于 而形成的.
14、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 来解释;雷雨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 .
三、作图和试验题(共4小题)
1、如图所示,A、B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光线,试根据成像规律画出虚像S'和光源S的位置.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 cm; tBC= s;VAB= m/s;VBC=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 ,是在做 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3、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测量范围分别是:甲0~100℃;乙﹣30~55℃;丙35~42℃,应选用 温度计最适合.
(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物质均匀受热,而且萘温度上升速度较 (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实验装置中缺少器材是 ,其作用是使物质 .
(4)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
4、如图所示,小林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玻璃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该实验中取用玻璃而不用镜子,是为了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若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关系;
(3)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他 (应该/不应该)将后面的蜡烛B点燃;实验中他透过玻璃板看到是蜡烛B实际上是B的 (虚像/实像/实物本身);
(4)为了能够比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他还应取用的一件实验器材是 ;
(5)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
(6)实验的最后,小林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能/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四、计算题(共2小题)
1、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铁轨上匀速行驶,鸣笛后2s内收到前方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此时司机立即刹车.问刹车处司机距障碍物多远?
2、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传播,那么平面镜与水平面所成的度数是多少?(注意作出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