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

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 .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 .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 .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 .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 . 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 . 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 . 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 . 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3、《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

A . 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B . 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C . 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 D . 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
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 . 均田制 B . 实行科举制 C . 整顿吏治 D . 汉化政策
5、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     )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

②巩固了封建统治

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④为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6、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 .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 .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 .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 .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7、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B . 儒家文明影响到鲜卑族的习俗 C . 鲜卑文明融入汉族社会生活 D . 北魏实行均田制,国力强盛
8、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表现是(     )

A . 北方荒地开垦、人口增加 B . 平城成为著名商业中心 C . 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 .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9、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A . 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 B . 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 C . 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 . 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10、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11、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    )

A .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 B . 鲜卑族逐渐灭亡 C . 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D .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
12、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 . ①②③ B . ①② C . ②③④ D . ③④
13、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有较大发展      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14、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 . 北方实现统一                 B . 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C . 民族矛盾尖锐                D .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15、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    )

A . 内迁的过程 B . 汉化的过程 C . 农耕化过程 D . 封建化过程
16、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先进经济形式实质是(    )

A . 奴隶制经济形式 B . 封建制经济形式 C . 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 . 半畜牧半农业经济
1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行汉制  (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④
18、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 . 实行均田制 B . 与汉族通婚 C . 迁都洛阳 D .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19、观察右图,图②与图①所示服饰的不同主要是(    )

A . 经济发展的结果 B . 民族融合的结果 C . 孝文帝迁都的结果 D . 实施官吏俸禄制的结果
20、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 .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 .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 .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 (共5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材料二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中文百科在线

材料三 鲜卑“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至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才把原来的部落宗主制扬弃了,改用汉法,仿周官遗意,设立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主张迁都的理由。与于果所说的“先帝”相比,孝文帝心目中的“王者”有什么新的内涵?
(2)材料三与材料二反映的行政体制具有怎样的关系?两者在政治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鲜卑武士佣和汉人胡食图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  指导政治社会改革总是困难的,尤其是当改革牵涉到统治者本民族切身利益时,其难度及危险更是足以吓退大多数改革者。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北魏孝文帝改革确是历史上罕见的事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恩格斯说:“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其改革的重点转向民族政策。孝文帝是没有民族成见的皇帝,他曾说:“皇帝经常犯的毛病在于不能处心公平、诚意待人。如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做兄弟。”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扼要概述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阐释改革后鲜卑族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民族观,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推进民族政策改革的重大意义。

4、“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腾(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徒,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楱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使宗室与中国各族结婚。自是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

(1)概括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的立足点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