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高一上学期五校联考历史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35小题)

1、《左传》载,郑庄公寤生因出生时难产,母亲姜夫人很不喜欢他,而弟弟段却很受母亲宠爱。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姜夫人数次向丈夫郑武公提起改立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以长幼有序为理由没有答应。这反映了西周的(    )

A . 宗法制 B . 皇帝制度 C . 郡县制 D . 分封制
2、楚国是周朝镇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线,史书载周惠王曾对楚成王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这说明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①维护周的统治 ②镇守边疆③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④设立刺史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③④
3、西周时殷民有饮酒风气,但酿酒要用去大量宝贵的粮食,对此周公曾颁布周礼之一的《酒诰》,规定只能祭祀庆典时喝一点,其他时候饮酒要捉来“以归于周”,“予其杀”。这说明周代的礼制是(    )

A . 内阁制度 B . 社会管理制度 C . 皇帝专制制度 D . 分割相权制度
4、山东邹城市博物馆内存有秦代的《峄山刻石》,此刻石中写道:“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秦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 攻打匈奴 B . 实行分封制 C . 实行郡县制 D . 平定岭南
5、秦朝设置三公九卿管理国政,但太尉之职务始终并未具体授人。原因应是此官职(    )

A .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B . 负责检察系统 C . 主管军事,位高权重 D . 负责京畿地区治安
6、汉初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终使地方势力坐大,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州常设刺史,并改由皇帝指派。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A . 举荐官吏候选人 B . 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C . 监察地方高官 D . 征收地方赋税
7、

下图为隋唐实行的中央政治制度,该制度下(    )

A . 门下省为执行机构 B . 中书省地位最高 C . 尚书省地位很低 D .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8、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这说明宋朝(    )

A . 财政制度已成熟 B . 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C . 皇帝知人善任 D . 君权被相权所制约
9、忽必烈建元后,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宰执带相衔临时到地方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多数情况下该机构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世祖末成宗初,才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机构。这一机构体现了(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行省制
10、废除丞相后,明太祖亲自处理各部门的政务,每日都必须要批阅很多奏章,为此明成祖(    )

A . 设置内阁 B . 废除丞相 C . 将内阁设为正式机构 D . 设立三省六部
11、明朝初年为防止宦官干政,严格禁止太监识字,但明宣宗时设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凡皇帝口述命令,先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明宣宗的目的是(    )

A . 设三省六部 B . 设三公九卿 C . 设军机处 D . 以司礼监牵制内阁
12、“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但与宰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这说明设置军机处最初目的是(    )

A . 适应军事需要 B . 分封诸侯管理地方 C . 剥夺大将兵权 D . 专门处理奏事密折
13、近代外国在华侨民成为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等人员或该国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据该国法律裁判。这指的是(    )

A . 领土主权 B . 关税协定权 C .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 领事裁判权
14、“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根据材料中的条约清政府(    )

A . 赔款4.5亿两白银 B . 割让香港岛 C . 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D .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5、近代由于教民矛盾重重,义和拳遂逐渐壮大起来,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坛请神,烧教堂,杀洋人,杀清军,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涿州知府衙门更被三万名拳民占据。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击毙。这发生于(    )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16、近代清廷曾赐给邓世昌母亲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与此相关的是( )

A .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 义和团反帝斗争 C . 黄海海战 D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7、据日本史料记载,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死伤2914人,清军死伤11480人;中方有史学家称反割台斗争中日军被毙伤3万余人,足见反割台斗争极其悲壮。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①甲溪战斗 ②《马关条约》签订 ③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 ④日军围攻威海卫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②③①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①③④
18、抗战开始后,汪精卫等人多次散布中国实力不如日本的言论,希望与日本和谈,称“再战必亡”。1938年10月,南洋华侨陈嘉庚向国民参政会发出“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该提案体现出(    )

A . 坚持抗战到底的精神 B . 反对蒋介石专制的意愿 C . 中共确立了统一战线方针 D . 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9、阅读下表,国共虽多次斗争,但抗战期间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破裂的原因是(    )

时间 1939年11月 1940年10月 1941年1月
国共斗争大事 国民党军在河南竹沟围歼新四军 新四军在江苏黄桥围歼国民党顽固派 国民党军在安徽皖南围歼新四军军部
A . 民主人士从中斡旋 B . 美国支持国民党 C . 苏联支持共产党 D .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0、

河北潘家峪人民多次支援八路军抗战,1941年1月日军制造潘家峪惨案,1230名农民被日军残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②中国人民面对外敌侵略英勇不屈
③此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已经放弃了抗战
④敌后战场对日军“游而不击”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②③
21、抗战期间,浙江大学从杭州西迁到贵州湄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沦陷区学校也分别内迁。有人说,“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 .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 中共游击战术的出现
22、上海公共租界《警务报告》称,上海张园于1911年12月30日、31日和1912年元旦举行游园会,节目有文明戏、滑稽、女声歌唱、日本舞蹈及魔术。每日平均有千人前来观看。入场券每张1元,全部收入均移作革命经费。这体现出人民支持(    )

A . 兴中会 B . 袁世凯 C . 革命势力 D . 清政府
23、美国商人鲍布曾描写道:“清政府从北京派遣30000军队及巡洋舰来夺回这三座城市。政府不相信自己的士兵,武昌的士兵很少有人继续忠于政府。”他描写的是(    )

A . 武昌起义 B . 中华民国成立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 . 清帝退位
24、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当时市民的要求是(    )

A . 推翻清政府 B .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C . 进行国民革命运动 D . 国共合作
25、经过十来个月的长途艰苦行军和连续作战,广大指战员身体非常虚弱。彭德怀说:“出腊子口,行军中经常见到道旁有同志无故倒地就死了。那时,干部和战士真是骨瘦如柴。”这说明(    )

A . 国共合作抗战开始 B . 长征艰苦卓绝 C .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 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26、1949年,艾奇逊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说:“国民政府之所以陷入今日之窘境,其导源于无力解决中国民食问题者,殊非浅鲜。反观中国共产党之宣传,其主要部分即在使中国人民信其能对土地问题予以解决。”他认为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    )

A . 国民党统治无能 B . 共产党力量太强 C . 美国支持共产党 D . 抗战削弱了国民党
27、1946年6月马歇尔调停失败,中国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国民党吴化文部在战场起义投诚, 1949年4月该部占领南京总统府。国民党败亡速度之快令国际瞠目。下列重大战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解放区②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③开国大典举行④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和沈阳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①④② D . ④②①③
28、张澜清末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反对专制统治,1949年因拒绝去台湾遭软禁,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副主席。当时(    )

A . 政协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B .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十分完善 C . 政协成为多党联合执政机构 D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成立
29、张澜清末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反对专制统治,1949年因拒绝去台湾遭软禁,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副主席。当时(    )

A . 政协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B .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十分完善 C . 政协成为多党联合执政机构 D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成立
30、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这(    )

A .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 C . 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联合执政的方针 D . 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
31、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逐步消灭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这(    )

A .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 C . 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联合执政的方针 D . 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
32、

下表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

A . 1949年宁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 C . 宁夏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 D . 政协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33、

下面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的上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下联是“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体现出(    )

A . 三大改造开始进行 B .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 . 阶级斗争影响社会生活 D . 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34、“中央号召浙江革命造反联合总部所属群众和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派实行大联合,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进行夺权斗争。”此材料所述事件(    )

A .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B . 是改革开放的先声 C . 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大转折 D . 应出现在1967年
35、邓小平一直推动结束领导干部终身制,1981年他带头从领导干部岗位上退下来,并告诉顾问委员会:“要注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妨碍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我们老同志要自觉,我们都是老上级、老领导,牌子大、牌子硬啊。”邓小平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B . 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C . 确立民族平等原则 D .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36、《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自由港地位,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征收关税”,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无形财产和资本的流动自由”。这反映了(    )

A .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好 B . “一国两制”得到贯彻 C . 香港人民生活水平一直没有改变 D . 英国继续管理香港社会
37、

对下图所示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 . 该事件推动了两岸真正停火 B . 两岸即将实现和平统一 C . “九二共识”首次达成 D . 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利益

二、综合题 (共3小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明代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几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明内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概括明内阁地位的特点。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43年、1844年、1845年北方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兴奋若狂。设菲尔德的一家有名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并声称它准备把刀叉供给全中国。但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1852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曾经这样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不合鸦片)竞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1852年密切尔报告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人为何对中国开放商埠“兴奋若狂”?请举两个材料一中所谓的“北方商埠”。

(2)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奇怪的结局”,英国当时发动了什么战争?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英国改变“奇怪的结局”有帮助吗?为什么?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红卫兵和造反派把阶级敌人拉到台上,在他们的脖子上挂上大牌子,上面写上阶级敌人的名称和其本人的名字,有的还在其头上戴上与土豪劣绅一样的长圆锥形的帽子,在其上面写上“打倒(阶级敌人的名称和自己名字)”,还有把是领导干部的两手用墨水或黑油漆涂黑,称为“反革命黑手”。先由红卫兵或造反派头头宣布其罪状,然后带领台上台下的许多人振臂高呼口号,口号的内容是“打倒某某”或“砸烂某某狗头”,有更甚者用“火烧油煎”等口号,最后当然还要高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毛主席万岁”。

——《批斗》

材料二: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公民权利保护方面有何现象?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的法律限制了什么机构的行为?此法律的颁布有什么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到材料二所反映的变化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高一上学期五校联考历史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