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广东省百所学校高三质量分析联合考试文综历史
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11小题)
汉帝 | 太尉 | 在任时间 | 任前职位 | 去职原因 | 备注 |
高祖 | 卢绾 | 公元前205~前202年 | 列侯 | 迁燕王 | 高祖世交 |
周勃 | 公元前196~前196年 | 列侯 | 罢省 | ||
惠帝 | 周勃 | 公元前184~前179年 | 列侯 | 迁丞相 | 高祖遗命 |
文帝 | 灌婴 | 公元前179~前177年 | 将军 | 迁丞相 | |
景帝 | 周亚夫 | 公元前154~前150年 | 中尉 | 迁丞相 |
1872—1894年 | 1895—1913年 | |||
设厂数(家) | 资本额(万元) | 设厂数(家) | 资本额(万元) | |
官办和官商合办 | 19 | 1619.6 | 85 | 2947.6 |
商办 | 53 | 469.7 | 465 | 9081.2 |
合计 | 72 | 2069.3 | 550 | 12028.8 |
二、综合题 (共6小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圈地运动”深刻影响了英国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带来了土地关系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自然经济基础逐渐消解,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廉价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发展,农场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场所。除了受雇于农场之外,海外移民是农民的又一种选择。殖民地的拓展吸引大部分人移居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总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和农业内部的转移,有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有的则亦工亦农,只有少量农民进入城市。
——摘编自王爱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科学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不照顾干部子弟。这样做要是犯错误,我首先检讨。这不是复旧!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还有问题。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比如我们提高工厂自动化水平,要增加科技人员,这就要靠教育。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体力劳动,世界上发达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是走这个道路。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1975年邓小平《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教育与生产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进士科考试中,太宗录取进士109人,与太祖朝相比,人数大增。此后历次进士科录取人数均达数百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更高达987人,创有科举以来的最高数额。在宋朝科举考试中,寒庶之族开始受到真正的重视,科举及第的也越来越多。两宋时期取士范围的扩大,还表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延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工商之士也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太宗即位后,即开始着力提高及第士人的社会地位,在帝王的倡导下,朝廷自上而下皆厚待及第士人,由此也使得科举入仕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彻底贯彻。科举考试中的相关条令基本趋于完善,唐朝科举制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均予以废止,取而代之的是朝廷制定的严格的考试法令,这对于阻绝权贵之门的弄虚作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自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始,殿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已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殿试内容的这一变化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宋朝最高统治者希望于科场中选拔真正的治国之臣的愿望。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规定:“一支受规范的武力乃确保自由国家之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及携带武器之权利不可受侵犯。1919年国会通过《战争税收法》规定对枪支征收10%的联邦税。1934年,国会通过《全国枪支法》规定以下人员禁止拥有枪支;犯有重罪或某些轻罪,逃犯,非法毒品使用者,精神有问题者,非法移民,放弃美国公民身份的人,开除军籍的军人,未成年人,受人身限制令限制的以及犯有家庭暴力罪的人。2008年,参议院通过了新的枪械管制法,规定必须对购买者进行更广泛的背景调查。
美国人对枪支与暴力关系问题的看法非常独特,他们认为犯罪分子根本不会介意有没有枪支管制法律,而只有他们的作案对象持枪自卫,才能对他们的犯罪构成反制。
——整理自《美国新枪械管制法艰难前行》
材料:《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希特勒认为他的东侧受到了保护,在1939年8月25日,他命令军队于第二天早晨五点四十五分开始入侵波兰。这时希特勒认为,失去苏联支持的西欧列强不会设法援助波兰。但是正相反,就在希特勒发布命令的同一天,英国政府的代表与波兰正式签订了联盟条约。与此同时,希特勒听说墨索里尼已决定不参战,至少暂时不参战。这两个挫折使希特勒确信,暂时的退却是必须的,8月25日晚,他取消了入侵命令。
这位纳粹领袖这时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外交上的另一个慕尼黑。在以后几天中,欧洲各国外交部纷纷提出了各种和解、调停和公民投票的建议,而紧急关头的这些努力没有一个产生实际的效果。其时,德国将军们正提醒希特勒,只要再过一个月,便是使我们无法在波兰平原上调动坦克的秋雨季节。因此,8月31日,“元首”发布了向波兰进军的最后命令。
——《全球通史》
材料: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人,国民革命军领袖,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长期软禁。他曾回忆说,自己和蒋介石吵得最厉害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内攘外”的问题。要说西安事变有什么秘密的话,最大的秘密就是这几个字。他是先安内后攘外,我是先攘外后安内。我认为共产党是中国人,他认为在中国能够夺取他政权的人,只有共产党。那我就不同了,夺取政权也好,不夺取政权也罢,中国共产党都是中国人。开始时我对国民政府有好感。我到南京后,大失所望。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蒋介石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唯我利益独尊。共产党与国民党正好相反,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甚至于每一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他们经历了万里长征,剩下的这些人,可以说都是精华。国民党军队根本没有什么国家的思想。
——摘编自王海晨《张学良曾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