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中政治 经济学常识选修2专题四 第四节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同步训练

年级: 学科:思想政治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 (共19小题)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的认识突破了斯大林的观点,认为(  )
A . 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 B . 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C . 所有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都是商品 D . 所有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都不是商品
2、关于商品生产,毛泽东认为要( )
A . 生产资料都是商品 B . 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C . “价格第一,计划第二” D . 发展商品生产就是发展资本主义
3、在三大改造过程中,最终壮大了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改造是( )
A . 没收官僚资本 B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在我国出现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的时期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 . 三大改造时期 D . “大跃进”时期
5、“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 没有坚持党的领导 B . 坚持了“以俄为师” C .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D . 三大改造不彻底
6、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比斯大林更为科学,表现在( )
A . 看到了两种所有制的存在 B . 认识到了商品生产存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联系 C . 反对斯大林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分析 D . 认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存在密切联系
7、“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是(     )

①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②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

③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④在市场方面,应以公有制为主体,附有私有制经济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8、1956年,我们党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意味着(     )     
A . 在我国发展商品经济具有必然性 B .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 .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D . 我们党对发展商品经济持积极态度
9、在发展商品生产的问题上,毛泽东与列宁、斯大林相比 ( )
A . 都坚持商品生产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B . 都认为发展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 C . 都坚持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D . 都承认商品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10、“价值法则、等价交换,不仅存在于公社内部,也存在于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之间,实际上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也有价值法则起作用。”“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这段话表明的观点是 ( )
A . 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B . 要限制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C . 要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D . 要发挥价值规律的基础性作用
11、下列观点属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的是 ( )

①应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 

③主要应限制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④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12、毛泽东等领导提出以“国家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观点,实际上是(    )
A . 更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B . 更注重计划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C . 计划和市场并重 D . 实行市场经济
1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的正确认识是(     )

①它便于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我国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

②它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③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它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④它的基本特点是,权力集中在中央,所有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范围内进行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14、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作用的同时,也要 ( )
A . 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B . 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C .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 .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作用
15、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的认识上,毛泽东称赞斯大林的分析,并强调(    )
A . 社会分工的存在 B . 所有制不同 C . 生产条件 D . 主观因素
16、在市场方面,应以——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为补充(     )
A . 国家市场、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 B . 市场调节、宏观调控 C . 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D . 宏观调控、市场经济
17、毛泽东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相联系旧司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句话表明(   )
A . 利用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B . 商品生产的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服务 C . 划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界限 D . 利用商品生产可以巩固工农联盟
18、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

①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     ②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

③经济管理权限过分集中     ④国家包购包销,企业无权销售

A . ①②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③④
19、斯大林关于国家计划产生高级盈利的观点,旨在论证           (    )
A . 国家经济计划的可变性 B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 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D . 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二、简答题 (共5小题)

1、材料一:斯大林认为:只要存在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然要存在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

材料二:毛泽东认为: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共同点?
(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有何突破?
2、“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联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如何评价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的认识?

3、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这一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
4、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1月9日给全党各级领导发出《关于读书的建议》,在1958~1960年期间带头读书,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重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见解。其中重要理论之一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论述。
(1)毛泽东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与突破是什么?
(2)这一论述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有何启示?
5、毛泽东指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根据材料回答:毛泽东如何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 高中政治 经济学常识选修2专题四 第四节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同步训练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