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苏丹阳三中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其他(共2小题)
生活老人悄悄告诉我:性格开朗并非“豁达”之全部内hán , 豁达是一种坦荡,那心灵像一汪碧泉清chè 见底,容不得半点污秽和虚伪;豁 达是一种乐观、豪爽,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尴 尬;豁达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奉献。
丹阳是南朝齐梁帝王故里,①是一座拥有大约6000多年文化积淀的古城,②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很多具有历史遗迹的地方被无情的铲出。目前,丹阳还有少量的东西带着历史的脉搏;然而它们在城市建设中苟延残喘,大有朝不保夕之势。③丹阳翼网发出倡议,督促丹阳网友一起保护剩下来的“丹阳记忆”。行动起来吧!④不要让我们的后代身为丹阳人却无法铭记和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
第①处不合逻辑,应删去 。
第②处成分残缺,应修改为 。
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第④处语序不当,应将 与 互换位置。
二、默写(共1小题)
① , 志在千里。
②征蓬出汉塞, 。
③ , 西北望,射天狼。
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⑤ ,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
⑦ , 在河之洲。
三、名著导读(共2小题)
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____________去松林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
四、综合性学习(共1小题)
材料一:清明扫墓时,老一辈人一般都要在家里忙上一天。先要准备好鱼肉等饭菜,还要备好酒水,然后带上香、蜡烛、爆竹、纸钱等用品到墓地,还要全家人在墓前磕头、烧化纸钱等物品。于是,清明时节的墓地满眼都是烧纸钱、放爆竹的现象,有些地方还因为烧化纸钱发生了山林火灾。
材料二:80后网友“过眼云烟”表示,像老一辈人那样扫墓,不仅浪费钱,还破坏墓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这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方式。他想去爷爷生前喜欢去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用DV把那里的风景录下来,然后再买束花,去墓园里祭拜他,告诉他现在的变化有多大,让他在天堂安心。
材料三:现在每一个城市的外地打工者都很多,因为工作关系,好多人不可能在清明那天回到老家祭拜,一方面是清明放假时间较短,来去不方便,还因为汽车票、火车票也不好买,所以很难及时回家扫墓,而网上开设的网络灵堂和祭拜论坛正好为人们提供了寄托哀思的平台,也弥补了无法回家扫墓的遗憾。
五、诗歌鉴赏(共1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糊涂官
唐临济令李回,妻张氏。其父为庐州长史,告老归。以回之薄①其女也,故往临济辱之,误至全节县。而问门人曰:“明府②在乎?”门者曰“在。”张遂入至厅前,大骂辱。
全节令赵子余不知其故,私自门窥之,见一老父诟骂不已。而县下常有狐为魅③ , 以张为狐焉。乃密召吏人执而鞭之,张亦未寤④ , 骂仍恣肆⑤。击之困极⑥ , 方问何人,辄⑦此诟骂。乃自言吾李回妻父也,回贱吾女,来怒回耳。全节令方知其误,置之馆,给医药焉。
张之僮夜亡至临济,告回。回大怒,遣人吏数百,将袭全节而击令,令惧闭门守之。回遂至郡诉之,太守召令责之,怒其误也。使出钱二十万遗张长史以和之。回乃迎至县,张喜回之报复。卒不言其薄女,遂归。
注释:①薄:待人不好。②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③为魅:作怪。④寤:通“悟”,醒悟。⑤恣肆:放纵,无所顾忌。⑥困极:疲乏。⑦ 辄:肆意妄为。
①见一老父诟骂不已
②乃密召吏人执而鞭之
③遣人吏数百
④卒不言其薄女
①而县下常有狐为魅,以张为狐焉。
②乃自言吾李回妻父也,回贱吾女,来怒回耳。
七、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王晓刚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
②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
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4日,有删改)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记者罗宇凡)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15 年度“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结果正式揭晓。
据了解,这是中央网信办成立以来首次开展全网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旨在倡导广大网民自觉传播和弘扬正能量。本次活动共计610余家单位及1000余名网友推荐了正能量榜样1300余个,正能量作品和专题活动6000余项,所有入围作品厚重多元、亮点纷呈、喜闻乐见,包含了全网2015年发挥网上正面引导作用的优秀榜样和作品。“五个一百”刷爆朋友圈,红遍网络空间,网民参与投票数高达1.2亿人次,点击 量突破10亿次。
问题:请你说一说这种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能够起到哪些作用。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八、作文(共1小题)
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让我们的眼明亮,让我们的心温润,……
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