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一模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共16小题)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仅形式的歌舞表演 |
①民族意识的产生与民族危机加深有关
②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增强
③民族意识觉醒具有渐进性
④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艰难
1928年 | 1933年 | 1936年 | 1939年 | |
丝厂(单位:家) | 104 | 44 | 49 | 36(全部在租界) |
丝车(单位:部) | 24375 | 10730 | 11116 | 7618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共4小题)
材料 孔子“经月累时,犹得以涉山川,冒历风霜,识天地之高厚,亲民物之繁变,其所以强身体而壮精神之道”,其弟子三千,从卫、吴、齐、家、音、等西来,孔子游历,争习宣扬君子六艺,体会“山水之德”;庄子“经百川千岭,习诸国之精华,传天人合一之真”;墨子“其生平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曾游楚,前至那,后客音阳”,他带领弟子在游学过程中主要以说止战为主也为“与工肆之人”传授实用之艺。战国时提倡“行医”,名医带徒游四方,送医治病,系药集方,知神医向,为了寻求医学之法足迹遍布赵、楚等国。
——据林雅琴《百家齐游: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考察》等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文献。以下内容节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10月1日15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东北
人民政府指示,辽东、辽西省开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秋冬两季,辽东省5903 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干部,讨论决定当地的重大事宜。
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
农庄”,由55户组成。
3月11 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一鞍山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了8号高炉合
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这些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9. 35亿元。
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同时,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全省原
有10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520个乡。
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910户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包括小商贩)有60%左右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选自《辽宁省志大事记》
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的地方,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号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标志。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凡一国的
城市,不论大小,均须以同样的方法治理。法国于1789 年首先实施,法国几千个城市均采用统一的城市政府组织。普鲁士于1808 年采用统一管理。英国于1835年制定了城市法典,取消了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美国在1840年实行普通市规约制度,一方面禁止特别市规约制,一方面又扩大城市的职权范围。在城市权力的界限划定后,才谈得上具体的城市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体的城市治理问题出现了,人口拥挤、盗窃、贫富问题、娼妓泛滥等。尤其是传染病猖獗,1815年波斯尼亚鼠疫爆发,19世纪40年代中欧的马铃薯饥荒导致斑疹伤寒爆发,之后是通过公路、铁路交通遍布欧亚的亚细亚霍乱。科赫、巴斯德的科学研究作用固然大,但是公共卫生保障才是根本,19 世纪下半叶以提供洁净水和污水处理为标志的欧洲城市卫生革命遏制了瘟疫的蔓延。
——摘编自张慰慈《市政制度》 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逐步放大,城市群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权重日益增强,与此相应,治理问题就显得越发紧迫。国际经验也表明,与高速城市化进程相伴生的城乡分割、公共卫生、老龄化、风险积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将会凸显,由此滋生的“城市病”已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站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摘自求是网)
材料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方相斥相纳的历史。...作为一对历史范畴,中与西是欧风美雨来华之后产生的对待之词,不单是区域名称,而且有着不同生活和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两者迎面相遇,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又包含着多重矛盾,表现为一浪高过一浪的新旧冲突。
——选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阐述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