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第二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月第一次阶段检测联考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4小题)
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
图中数据出现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共3小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少数诸侯在各自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封建。县成为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是在战国中晚期。到春秋时期,郡的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大体完备。战国末期,各国基本上形成了郡、县、乡、里上下垂直统属的地方行政组织。秦朝为纯粹的郡县二级行政区划制。秦楚之际建立了按军功分封的新型封建制,诸侯王享有高度自治权。汉景帝朝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失去行政管理权,这标志着封建制被郡县制完全取代。
——摘编自张信通《秦汉里治研究》
材料二
元朝辖境空前广阔,疆域四至极远。元常设十行省,在各行省设官,令其掌管各郡县的兵甲、屯田、钱粮、漕运等大事。元行省制度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及近代、当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宇《行省制度略论》
材料三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人占领了西西里,并首次采用行省的形式加以治理,从而区别于意大利本土的同盟制。此后,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行省的数目逐渐提高到53个之多。罗马实行行省制后,因行省的人民是外邦人,故而在他们与罗马人发生民事纠纷时就有了法律冲突问题,这将导致罗马法的变革。
——摘编自徐国栋《行省制度的确立对罗马法的影响-以西西里行省的设立为中心》
积极作用。
材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将政治妥协界定为:“国家、民族、阶级、政党集团之间在利
益冲突时,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或默契,互相做出让步,以缓解矛盾的一种行为。”以这一概念为基础,学者龙太江进一步将政治妥协定义为“冲突、竞争的政治行为主体(国家、
民族、阶级、政党、政党集团等)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以及基于避免直接对抗造成严重后果的共同认识或默契而相互做出让步以求得争端缓和、平息以至解决的行为、方法与过
程。”万斌、罗维认为政治妥协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中,政治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各方,以
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依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或
暂时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
——摘编自张丽娟《政治妥协及其对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根据材料,就政治妥协的定义任选一种观点,并结合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的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材料一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的影响。
——摘编自盛文林《最经典的国学常识》
材料二
清代汉学发轫于明末清初,是继宋明理学之后产生的一个学术流派。之所以称之为汉学,是指其经学研究与宋学相对而言,主张回溯和尊崇汉代的经说。就其学风和研究方法而言,普遍强调读书,注重实际,倡导以朴实的经学取代空疏的理学,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儒家学说。运动的倡导者从反对政治专制出发,对思想领域的文化专制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其焦点就是批判三纲五常,反对尊孔复古。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