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初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Ⅰ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最早应该在( )

A . 夏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元朝
2、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A . 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 B . 科技取得显著进步 C . 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 . 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3、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

A . 《楚辞》 B . 《论语》 C . 《诗经》 D . 《史记》
4、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是(   )

A . 王羲之 B . 祖冲之 C . 贾思勰 D . 顾恺之
5、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大代表性的是 (   )

A . 纺织业 B . 制瓷业 C . 青铜制造业 D . 造纸业
6、秦朝以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基于以下哪一制度(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科举制    D . 厂卫制
7、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验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

A . 北京周口店 B . 陕西半坡 C . 浙江余姚 D . 云南元谋
8、居住方式的不同标志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   )

A . 洞顶上     B . 山洞里     C . 半地穴式房屋里       D . 干栏式房屋里
9、炎帝、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生活的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情节是(   )

A . 蚩尤发明指南车打败炎帝 B . 仓颉创造了文字 C . 隶首发明了算盘 D . 伶伦制作音律
10、“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的歌词。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   )

A .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B . 夏王朝的建立 C . 禅让制的实行 D . 制定历法,称“夏历”
11、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 .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 . 诸侯争霸局面 C .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 . 商业繁荣局面
12、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 . 马陵之战 B . 桂陵之战 C . 牧野之战 D . 长平之战
1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 . 允许土地私有 B . 重农抑商 C . 实行“连坐法” D . 推行县制
14、“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其中,“商朝的书面语”具体指(   )

A . 甲骨文 B . 大篆 C . 小篆 D . 隶书
15、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春秋》——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B . 孟子—《道德经》——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 C . 孔子——《论语》——“仁” D . 韩非子——《孙子兵法》——“兼爱”、“非攻”
16、秦朝是世界上的大国,疆域广阔,其疆域南到(   )

A . 陇西 B . 长城 C . 东海 D . 南海
17、秦朝历经二世而灭,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共存在(   )

A . 10年 B . 15年 C . 25年 D . 30年
1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   )

A . 武王伐纣 B .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C . 刘邦项羽反抗暴秦 D . 南宋梁山伯农民起义
19、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西汉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恢复经济,其中不包括的是(   )

A . 休养生息 B . 重视农业 C . 焚书坑儒 D . 轻徭薄赋
20、汉武帝时期发明的新的播种工具是(    )

A . 犁壁 B . 耧车 C . 水排 D . 提花机
21、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是(   )    

A . 汉高祖 B . 汉文帝 C . 汉景帝 D . 汉武帝
22、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为“它”出现奠定基础的是(   )

A . 郑和下西洋 B . 玄奘西游 C . 鉴真东渡 D . 张骞通西域
23、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是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下面哪一古代人物的创新体现过这一点(  )

A . 李冰 B . 蔡伦 C . 李时珍 D . 毕昇
24、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 B . C . D .
25、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   )

A . 王羲之的字 B . 顾恺之的画 C . 青铜器 D . 石窟艺术

二、综合题(共4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天下为家”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它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的社会状况?

(2)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这种社会包括哪些朝代?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权)……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结果是什么?桓公达此结果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这次变法对该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哪些方面的措施?

(4)根据“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评价变法存在什么不足?

(5)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从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那时候,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牲畜奇缺,皇帝出门,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乘牛车。大城市户口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二三。汉高祖路过一个县,先前有三万多户,现只剩下五千户,他还称道这个地方繁盛。”

材料二:“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何种状况?

(2)针对这一状况,汉高祖实行了一种怎样的政策?有何作用?

(3)汉高祖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两例即可)?

(4)“文景时期”涉及的是哪两位皇帝?

(5)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统治局面被称作什么?

(6)有了前几代皇帝的奠基,西汉终于在哪位皇帝时进入了鼎盛?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影响,两者可媲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力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下重手。

——摘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树根),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之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为了解决三个“低下” 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判断,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成功处理好“最大问题”具有哪些作用?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 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2016-2017学年度初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Ⅰ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