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积累运用(共9小题)

1、在《琵琶行并序》一文中形容音乐忽然爆发、激越雄壮的两句诗是:            

2、下列对《琵琶行》选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 . 琵琶声大小、轻重、急缓、流滞、响止等旋律变化,是琵琶女心潮起伏的表现。 B . 诗人连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用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C . 诗人用旋律的变化写“滑”、“涩”两种音乐意境。“间关”之声如“莺语花底”般轻快流利;“幽咽”之声如“泉流冰下”般悲抑哽塞。 D . 末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画龙点睛,诗人用环境描写做侧面烘托,留下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 . “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 . “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似乎平生不得 ④整顿衣裳起敛容

⑤暮去朝来颜色 ⑥我从去年帝京

A . ①②④⑥ B . ②③⑤⑥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④⑤⑥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全都一致的一项是( )

A . 整顿衣裳起敛容    呕哑嘲哳难为 B . 似诉平生不得志    小弦切切如私语 C . 今年欢笑复明年    暮去朝来颜色 D . 铁骑突出刀枪鸣    凄凄不似向前
6、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阳(xún)    红(shāo)     浦(pén)     春江花(zhāo) B . (xǐ)     幽(yè)       花(dí)      呕哑嘲(zhā) C . 然(mǐn)    蟆(xiá)      人(gǔ)      头银蓖(diàn) D . 裳(ní)     居(zhé)      月(jìn)     整顿衣(sháng)
7、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 B . 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 . 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 . 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8、下列语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委身(托身)            为(商人)人妇    (题名)曰《琵琶行》 B . 转徙(迁移)于江湖间    (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 . 出官(京官外调)        (淡泊宁静)然自安,感(这)人言 D . (因此)(作)长句(七言诗),(作歌)以赠之
9、下面对诗句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枫叶荻花秋琵琶”,“别时茫茫江浸月”二句以景物渲染悲凉气氛,十分精彩。 B .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形象、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C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二句写出了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心情。 D . “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显示了琵琶女所演奏乐曲的艺术魅力,使听众忘记了身外的一切。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A .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 .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 .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 .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 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B . 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C .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 . “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 . 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都含意激切,言辞质朴。 B . 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 . 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 . 《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三、语言表达(共2小题)

1、《琵琶行并序》的结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是白居易的外在表现,请结合有关诗句,想像白居易听琵琶时的心理状态,不少于200字。

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假如生命是一艘帆船,就要高扬风帆在狂风与巨浪中劈波前进。

材料:

大河 长行 雄鹰

    平坦与坎坷 长空与白云 高山与低谷

    意气风发 奔流不息 张开翅膀

    自由翱翔 滚滚向前 风雨兼程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同步试卷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