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2小题)
面对美方 的“断供”风波,华为表现得处变不惊的原因,( )。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华为牢牢掌握了核心技术,所以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越高端,‘备胎’越充分”,华为长期打造的创新“备胎”一夜转正,赢得一片点赞。“备胎”的背后是坚持底线思维,永远保持一种忧患意识。
所谓 , 企业要谋长远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对自身的短板要有清醒的认知,切不可被一时、一地、一事上的成功遮蔽了眼睛。
这正说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创新能力的比拼是终极的较量。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企业从来也不当“独行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新资源全球流动和配置, 行不通,包打天下也不现实。包括华为芯片在内的创新成果,始终建立在利用和共享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之上。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三两天的奋发,而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只要持续投入基础研究和教育的优质“火石”,创新引擎始终才会动力澎湃。板凳要坐十年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企业抓创新、抓研发 , “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就有了无比深厚的底气,任它惊涛骇浪,我自闲庭信步。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这是一种完美的小说。在这种小说中,意义和意思这两个元素不仅都有,而且两者是水乳交融的,是严丝合缝的,是浑然一体的。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完美的小说却少而又少,不但在中国罕见,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不是太多。
任何一位小说家,毫无疑问都希望自己能够写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小说。但是,这种小说不是想写就能写得出来的!它的诞生需要足够苛刻的条件,除了生活的积淀,思想的指引和艺术的支撑,还要依靠情感的渗透与智慧的照耀,更为重要的是,恐怕还要等待天赐良机,或者说灵感来袭。总之,这种完美的小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许多貌似完美的小说,包括一些所谓的优秀小说,粗看上去似乎意义和意思都有,但不能细看,一细看就会发现,其中的意义和意思并没有达到完美的融合。它们经常是两张皮,要么牵强附会,要么生拉硬扯,要么风马牛不相及。
既然完美的小说一时半会难以写出来,那小说家们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因此,我们经常读到这样几种小说,一种是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显然是最差的小说了,如果我们还把它称为小说的话。这种小说不写也罢,也不值一读。至于另外两种小说,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有意义没意思的这种。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小说差不多占据了小说的大半个世界。但是,就我的审美趣味而言,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小说。原因是这种小说过于追求所谓的思想价值,有的故作高深,总是削尖脑袋往哲学的象牙塔里钻;有的则假装激进,笔锋一转就溜上了政治的跑马场。说实话,这种小说没什么读头。如果仅仅为了获取某种思想,我们还不如直接去读那些哲学原著和政治文件。
相对来说,大多数读者更喜欢那种有意思的小说。有意思的小说是从情调和趣味出发的,它不求宏大,也不求深刻,或者说,它不怎么重视意义的建构,只求渲染一种情调,传达一种趣味。这种小说不端架子、不板面孔、也不怎么作秀,更不装神弄鬼,往往显得很低调,很平实,有时候还有点世俗,因此让读者感到亲切、轻松、好玩、换句话说就是有意思!
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来看,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有意义的小说虽然也写生活,但它往往只把生活当作材料,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提取意义。文学说到底还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有责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所以说,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
再从美学上来讲,有意思的小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如果说有意义的小说属于理性审美主义范畴的话,那么,有意思的小说就应该归为感性审美主义了。与传统的理性美学相比,当下流行的感性美学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出于对感性美学的崇尚,有意思的小说开始重新梳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特别看重生活本身的审美价值,从而将文学的兴奋点和着力点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感性层面上,尽力去发现、捕捉和传达潜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情调和独特趣味,进而彰显出了感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与多种可能性。
本来,我不想因为自己喜欢有意思的小说就去故意贬低那些只有意义的小说,但有意思的小说的确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有审美价值。首先,意义是理性的,意思是感性的,感性的东西肯定比理性的东西显得直观,因此更具审美性;其次,意义是大同小异的,意思则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带来的美感显然比大同小异更加丰富多样;第三,意义一般是从内容中生发出来的,而意思却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所以与意义相比,意思就多了一种形式感,而形式感正是美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摘编自晓苏《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有删改)
我是乡村复制品
李光彪
从乡村出来,游离于世态,漂泊在异乡,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如果在国外,我会用别扭的英语回答:“我是中国人。”如果在省外,我会用不流利的普通话回答:“我是云南人。”如果在云南,我会用浓厚的方言回答:“我是楚雄人。”
我出生于滇中彝山的乡村农家,从小就受“变狗都要在城市才有更多骨头啃”的影响,历经曲折,不懈跋涉,扬眉吐气,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城市。端上了衣食有保障的“铁饭碗”,成了“双职工”家庭,拥有了矗立空中的钢筋水泥住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刚进城的那些年,带着浓浓的乡下口音,面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既自卑,又自豪。自卑的是从山旮旯里来,无依无靠,自豪的是已“农转非”,走出了厚厚的大山。久居城市,便有许多感悟。其实,城市最早原本也是一片广袤的土地。然后,土地上走来了耕耘的先驱者,筑巢搭窝,有了村庄,繁衍生息,有了物物交换的乡街子和小集镇,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长大,从村庄演变为不种庄稼,只种高楼大厦的城市。住在高楼里的人,虽然不像乡下人那样,使用农具,饲养家禽六畜,但各自的屁股下都坐着一个职位,立足的脚下都踩着一寸土地。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离开土地,悬空谋生。
走进办公室,电话、电脑、相机、钢笔,犹如农民常用的锄头、镰刀、犁、耙,缺一不可。办公桌就像一块农民依赖的土地,书写的材料如一茬茬轮回耕种的庄稼,见证着自己的辛劳付出与收获。若荣升一官半职,掌门一方,单位就像一块农民承包的土地。要种什么庄稼?是否会有好的收成?全靠自己思谋、指挥、组织,才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漫步街头,那些各式各样疾驰奔跑的车辆,仿佛是行走在乡间牛、马、驴、骡的蜕变;不绝于耳的喇叭鸣叫声,仿佛是乡村的六畜在嘶吼;沙沙的车流声,仿佛是乡村川流不息欢唱的小河。那些百里挑一的树木,仿佛是从乡村筛选出来选送部队的精兵,栽在街道旁,或是公园、广场、机关,像人一样扎根城市,装点城市的容妆。那些如牛巨石,也被选美似的运进城市,立在显眼的地方,并镌刻上名人的题字,成为了城市文化瑰宝的象征。回到家里,看看锅里煮的,碗里端的,每天必不可少的粮、酒、肉、菜、油、盐,以及很多生活用品,都来自于乡村,都是农民耕耘土地奉献的硕果。即便是那些铁制的、铜制的、木制的用具,或是瓷器、篾器、石器等家具什物,虽然从它们的身上已闻不到泥土的气息,但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加工制作得再精美,最初的原料还是产自于乡村的泥土。就连自己的住房,所需的砖、瓦、砂、石,同样还是来自于乡村山川的给予,并且都是背井离乡涌向城市淘金的农民兄弟亲手建盖。
转眼,我在挤压的城市里打拼了三十年,不知不觉,在习以为常的岁月里老去,曾经极富诱惑的城市生活,也魅力减退。反而开始厌倦城市的喧嚣、污染与拥挤,怀旧的心情也越来越重,不时想起老家的山水、道路、村庄、老人、特产等很多事物。偶尔踏入乡土,住上几天,吃着有泥土芳香的农家菜饭,听着鸡啼狗咬,雀鸟叽喳,虫蚁啾,看着牛羊吵闹,不停蹄的驴骡马,憨厚拱槽的猪,就倍感亲切。生于斯,长于斯,依存于乡村泥土的一切,原本是那样的和谐自然。
其实,人是泥土的后裔。每个人不管走多远,离开乡村多久,不论穷富贵贱,不论官商庶民,心中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老家,灵魂永远被牢牢拴在了乡村,那片泥土永远是自己的衣胞。直至生命终极的那一刻,尸骨仍然会像一粒种子,埋入乡村的泥土,坟头上再生的草木,就是自己的化身。
乡村逃兵、城市俘虏的我,像模像样住着村庄一样的别墅,开着飞鸟一样的汽车。可是,早已脱掉布鞋穿上皮鞋,脱掉粗布衣裳穿上西装的我,总是割舍不下乡村的很多事物,有时总想把自己还原成乡村人的样子。试图复制一些乡村的事物,养过鸡猫狗兔,或多或少都栽着来自乡村的桃梨果木,种着萝卜瓜菜。在一茬茬泥土的问候中模拟着一缕缕乡愁。人生易老天难老,少小离家老难回。溺入城市的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自己,我究竟是哪里人?却一直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来生回不去乡村的我,透过记忆的反光镜,不断地反复梳理人间沧桑,世态炎凉,才恍然大悟:我是一粒被风从乡村吹来的草籽,幸运地落入城市的空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后被城市翻版,变成了乡下人的复制品。
(有删改)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甲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乙 兰亭十三跋(节选)
赵孟頫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于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忆秦娥·秋萧索
宋 黄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五、情景默写(共1小题)
六、小作文(共1小题)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小说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刻画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其中,有高家的长房长孙,有追求平等爱情的丫环,有“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七、语言表达(共1小题)
各位同仁,疫情当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应该以广大逆行者为榜样,践行并学习他们的精神。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的点滴做起,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这场疫情攻坚战,中国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八、命题作文(共1小题)
要求:⑴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不超过5字;⑵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⑶严禁抄袭,不得套作;⑷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