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统一检测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晋人、秦人围郑。
(传)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1)以为大(2)子,以求成(3)于晋,晋人许之。
【注释】[1]逆:迎接。[2]大:太。[3]成:和解,不打仗。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选自杨伯峻《论语译注》)
后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中的“不如”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认为是“比不上”,第二种认为是“不类(似)”。
三、情景默写(共1小题)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甲]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节选
(贾宝玉梦中到“太虚幻境”,受警幻仙姑邀请入内宴饮,恳请一游,警幻同意了。)
宝玉喜不自胜,抬头看这司的匾上,乃是“薄命司”三字,两边写着对联道: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中,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有各省字样。宝玉一心只拣自己家乡的封条看,只见那边橱上封条大书“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因问:“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尔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们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个女孩儿。”警幻微笑道:“一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两边二橱则又次之。馀者庸常之辈便无册可录了。”宝玉再看下首一橱,上写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一橱上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橱门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看时,只见这首页上画的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翁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道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乙]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节选
(生病的晴雯得知平儿丢失的虾须镯是怡红院的坠儿所偷。贾母给宝玉一件俄罗斯国孔雀裘,他穿了去参加宴会。)
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拿起一丈青来,向他手上乱戳,又骂道:“要这爪子做什么?拈不动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坠儿疼的乱哭乱喊。麝月忙拉开坠儿,按着晴雯睡下,道:“你才出了汗,又作死。等你好了,要打多少打不得?这会子闹什么!……
晴雯方才又闪了风,着了气,反觉更不好了。翻腾至掌灯,刚安静了些,只见宝玉回来,进门就瞎声顿脚。麝月忙问原故,宝玉道:“今儿老太太喜喜欢欢的给了这件褂子,谁知不防,后襟子上烧了一块。幸而天晚了,老太太、太太都不理论。”一面脱下来。麝月瞧时,果然有指顶大的烧眼,说:“这必定是手炉里的火迸上了。这不值什么,赶着叫人悄悄拿出去叫个能干织补匠人织上就是了。”说着,就用包袱包了,叫了一个嬷嬷送出去,说:“赶天亮就有才好,千万别给老太太、太太知道。”
婆子去了半日,仍旧就拿回来,说:“不但织补匠,能干裁缝绣匠并做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麝月道:“这怎么样呢!明儿不穿也罢了。”宝玉道:“明儿是正日子,老太太、太太说了,还叫穿这个去呢。偏头一日就烧了,岂不扫兴。”晴雯听了半日,忍不住,翻身说道:“拿来我瞧瞧罢!没那个福气穿就罢了,这会子又着急。”宝玉笑道:“这话倒说的是。”说着,便递与晴雯,又移过灯来,细看了一会。晴雯道:“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像界线似的界密了,只怕还可混的过去。”麝月笑道:“孔雀线现成的,但这里除你,还有谁会界线?”晴雯道:“说不得,我挣命罢了。”宝玉忙道:“这如何使得?才好了些,如何做得活。”
晴雯道:“不用你蝎蝎螫螫的,我自知道。”一面说,一面坐起来,挽了一挽头发,披了衣裳。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若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捱着。便命麝月只帮着拈线。晴雯先拿了一根比一比,笑道:“这虽不很像,若补上,也不很显。”宝玉道:“这就很好,那里又找俄罗斯国的裁缝去?”晴雯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小一个竹弓钉绷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纹来回织补。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无奈头晕眼黑,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
宝玉在旁,一时又问:“吃些滚水不吃?”一时又命:“歇一歇。”一时又拿一件灰鼠斗篷替他披在背上,一时又命拿个拐枕给他靠着。急的晴雯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把眼睛抠搂了,怎么处!”宝玉见他着急,只得胡乱睡下,仍睡不着。
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刚刚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绒毛来。麝月道:“这就很好,要不留心,再看不出的。”宝玉忙要了瞧瞧,笑说:“真真一样了。”晴雯已嗽了几阵,好容易补完了,说了一声:“补虽补了,到底不像。我也再不能了!”嗳哟了一声,就身不由主睡下了。
①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②不用你蝎蝎螫螫的,我自知道。
(1)中国是一个多灾多疫的国家,中国人很早就对传染病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发明了很多控制传染病的方法。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素问》中即讲到了伤寒、温病的防治,而温病中就包括了瘟疫类传染病。该书《遗篇·刺法论》中,还提到了黄帝与华夏中医始祖岐伯的一次对话。
黄帝问:“余闻五疫,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答:“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
黄帝所问大意是,听说各种瘟疫都互相传染,大人小孩无一例外,除了常规治疗以外,如何防止传染?岐伯的观点是,防止各种瘟疫互相传染,要增强免疫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抵抗病毒入侵。同时还要避开病毒,不让邪气进入体内。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说如何“避其毒气”,但可以想见像今天戴口罩、毛巾捂口鼻都是避毒的有效手段。
这里的“毒气”,其实就是现代已被证明了的细菌、病毒一类的病原微生物。
中国古人喜欢用“气”来表示某种东西。与“毒气”类似的概念还有邪气、异气、杂气、戾气、疠气、疫气等,这些“气”都是人类染病患疾的根源。
明末医学家吴又可对传染之“气”有很深的研究。他在《温疫论》中提出,传染病(瘟疫)是由戾气引起的,“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气”无色无味,肉眼看不见,却最易传染人——这很符合病毒的特点。吴又可还认为传染病疫是“邪从口鼻而入”,即可人传人的病疫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的。这是很了不起的发现。
对于传染病的防治,吴又可提出了与《黄帝内经》中相似的观点,即要强健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他还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休息好,保持心情舒畅,否则“或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
上述是从个体提出的防范传染病的要求,如果从群体和全社会的角度,中国古人则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外出活动,隔离患者,封锁疫区。这种控制社会传染病的手段,中国在秦汉时已采用。
据《汉书·平帝纪》记载,针对当时的传染病,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舍空邸第”,就是空出房子,将患者集中安置,这样① 可以保证患者不再成为二次传染源,②______可以让患者得到帮助,便于进行集中治疗,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医学隔离”措施。这是中国史书中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医学隔离的最早记载。其历史背景是,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随之暴发疫情。怎么办?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虽然这是朝廷作为慈善手段开展的活动,但对防止疫情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后,“舍空邸第”成为中国古代历朝政府控制传染病的手段,一直到今天,都是人类控制和预防传染病③ 的办法。
五、语言表达(共1小题)
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十几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调查数据显示,手机和互联网已成为成年国民接触媒介的主体,阅读的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纸质阅读“下降”和深度阅读“偏低”,指向了一个由来已久的忧虑,那就是阅读质量。我们不否认消遣式阅读的价值,但更需要倡导有营养的阅读。什么是有营养的阅读?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给生命增加营养。比如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等。实现有营养的阅读不外乎两点:一是在阅读内容上,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而不能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满足于大量碎片化、娱乐化,甚至低级趣味的内容;二是在阅读方式上,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而不是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
近年来流行“悦读”。确实,有些阅读是很轻松的,但有营养的阅读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其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尤其一些大部头经典著作,不经过一番苦读,连门都进不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三境界,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讲的正是苦读;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可以理解为苦读之后的愉悦。
值得注意的是,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一般而言,纸质阅读更容易走向深读,但并不是所有的纸质阅读都是深度阅读;数字化阅读,容易走向无营养,但数字化阅读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质量。关键还是看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取材于毛建国《阅读方式各有不同,但有营养的阅读应持之以恒》
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作者对“有营养的阅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