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月调研(期中)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材料一:
对中医药的认识,古人是十分明确的。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了“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乃医官也”;到汉代,班固撰著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学作为“方技”,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并列为“一路”,反映了当时古人对医学的重视。但鸦片战争前后,中医药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1903年,清政府制定大学堂章程,中医中药被边缘化。1912年,北洋政府对医学教育只提西医,只字不提中医,发生了“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和《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列出“禁止登报介绍旧医”“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与医学宣传”,“禁止成立旧医学校”等条目,形成了震动全国的“废止中医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了第一次飞跃:一是鲜明突破了古人把中医药作为“六路”之一的“方技”思想,明确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中的“伟大宝库”“文化遗产”,“对全世界有贡献”;二是有力回击了近代以来产生并延续的“废医论”;三是彰显了历经苦难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下对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形象。这次飞跃,促使中医药的医疗、科研、制药、高等教育和管理形成了体系,中医药事业向好向上健康发展起来。第二次飞跃是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习近平从中医药与中国古代科学、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上,明确了中医药学的先进性,科学性,指出了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应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贡献力量。这次飞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苟天林《新中国、新时代对中医药认识的两次飞跃》)
材料二:
奚肇庆教授告诉记者,通过专家组的临床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以发热、乏力、咳嗽为主要症状,也有一些病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差、大便溏稀等,主要还是湿邪为主,同时湿邪可以挟热,挟湿,可以挟疫毒,后期转变也会很快。中医在此次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轻症患者辨证施治,可以很快改善症状,缩短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的时间;二是对中期、进展期乃至重病的患者,可以帮助往普通型转化,中期注重宣肺清热解毒,对病情“降级”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是对一些年龄偏大、本身抵抗力偏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疾病感染过程中加强了扶正祛邪的方法,稳定病情,避免往重症转化。驰援武汉的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史锁芳主任医师介绍,中医药自古以来对外感热病疗效就非常好,就是平时的感冒、高热,只要辨证准确,往往一服药就可以退烧。很多人对中医不了解,觉得中医是“慢郎中”,其实只要用对了药,见效可以很快,疗效是肯定的。在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很多患者吃了中药,效果非常好。
(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2月20日)
材料三:
中西医之争的过程和结局遵循文化交流发展的一般规律。
某种文化因为其产生的地域不属于某特定区域,而被某特定区域人们拒绝接受,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产生的地域性,而在于这种文化科学性不强、适用性不够,不能运用于该特定区域。也就是说,西医如果不能被中国人接受,症结在于中国人用西医防病、治病效果不佳。中西医竞争,主要取决于中西医各自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近现代西方医学,是在摒弃古代西方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尤其是随着近几个世纪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方医学吸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营养,产生了一系列成体系的基础学科。在这些基础学科支撑下,西医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较西医而言,中医还没有完成科学化和现代化。原因在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不发达,近代自然科学自国外传入的时间不长,中医界还没能使之很好地为中医所用。中医要科学化和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要成为世界医学,需要更快速地发展,需要在防病、治病等方面有更大的效用,要更多的发挥公共卫生功能,提供性价比更优的服务,进而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所使用。
自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伴随世界整体化的脚步,区域性的文明成果向全球扩散,被更大区域的人们所接受,得到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文明一旦离开其产生地,被其他区域人群所认识、所接受、所应用,这种文明就不再仅属于最早的创造者和产生地,而变成了所有参与该种文明创造、分享的人们所共有的成果,从而隶属于更大区域乃至全世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如印度的佛教、中国的四大发明、西医、中医,等等。因此,今天中国人所称的西医,只是说明这种医学产生于西方,自西方传入中国,并不包含归西方人所有的意思。今天,西医既属于西方,也属于东方,是实至名归的世界医学。中医亦然。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曾说过:“即使中医在中国消亡了,在国外还是会存在的。”中医历经时间的考验,长存不亡,同样取决于他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只是就目前应用的程度来看,中医世界化的程度还比不上西医而已。历史进化历程中的人们对中西医学持有价值判断的观念标签,如旧医、新医、洋医、科学医、非科学医、国医等,受制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对于历史流传下来的概念和名词,今天的人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今天的我们,对于中西医之争有着更为理性、科学的判断,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前人聪明、智慧,而在于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践的验迹、中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中西医在碰撞融合的结果日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据编自张玲、张勇《文化竞争视域下的中西医之争》)
风吹端午
南风一吹,端午就近了。南风徐来,穿枝拂叶,高的艾草,低的菖蒲,还有屋后的粽叶,门前的小雏菊……层层浸染之后,空气也变得密密匝匝起来,氤氲开来,猛吸一口,那叫一个舒坦!
故乡的端午,总和艾草连在一起。
风把艾草味儿,从春弥漫到夏。艾草生命力旺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丛丛,一簇簇,郁郁葱葱地长成一片。掐一片艾叶,放在鼻尖,馥郁的芬芳,一下子钻进肺腑,人就会变得格外安静,仿佛连空气都一点点变了颜色,有一种清朗的明净。
夏至来临,百毒之虫、湿气浊气开始横行。端阳佳节,艾蒲簪门,虎符系臂,这是家乡的传统习俗。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每临近端午,奶奶都会早早起床,趁太阳还没出来去割艾草。新鲜的艾草挂着露珠,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奶奶教我用绳子一捆一捆地绑好,挂在门的两边,每个房间的门上都挂,连厨房也不例外。
端午近了,梅雨季节也随即到来,正是捂豆豉的季节。奶奶煮熟黄豆,准备做豆豉了。她把割回来的艾草,在木屉上铺开一层,再在上面铺一层厚厚的黄豆,之后再盖上一层艾草。煮熟了的黄豆像躺在舒服的温床上,开始抽出丝丝缕缕的霉菌,把艾草顶得高高的。失了水分的艾草散发出一种异香,一直渗透并融进豆子里去。奶奶笑眯眯地说:“艾草这东西,透气性好,霉东西时不会变得黏乎乎的。”奶奶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之法,集天地之灵气,把豆豉做得喷香喷香。
有谚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在门楣上收了水分,敛了绿气,一日日淡白。奶奶会把叶子摘下来,用一个干净袋子收好;把艾秆折成小段,用稻草捆成一小把一小把。每逢阴雨天,奶奶的风湿必发,腿就疼得走不动路。这时候,艾就派上了大用场。奶奶把艾叶塞进竹筒里,然后点燃,一缕细小的烟缓缓上升。奶奶将腿平搁在椅背上,拿艾烟在腿下熏。屋里弥漫着艾香,奶奶半闭着眼,说这艾一熏,骨头缝里的虫子就吓跑了。那艾火沿着穴位游走,穿透肌肤深入每一道经络,消融那些痛点与病灶里的血滞淤堵,唤醒全身的能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们以修行的耐性抵达,水滴石穿 , 才有修复完整的那一天。奶奶真是深谙其中之道,才能活得如此从容。
高中时感染上了疥疮。买了硫磺皂洗,抹了疥疮膏,痒还是止不住,恨不得把身上这层皮扒了。我不得已请假回家。奶奶一见我消瘦得脱了形,皮肉溃烂,心疼得不行。她连忙去屋里取了艾草来,熬了一大锅水,等水煮成深褐色,倒在木盆里,让我泡在里面,还用艾水煮了几个鸡蛋,让我吃下蛋,喝下水。几天下来,那痒痒劲还真就神奇地消失了。
如今,再没有人给我收艾叶了。每年的端午,我都会买一把回家,挂在门上。顺着艾草的清香,思绪就漫溯回旧日时光:晴空之下,软软的河滩上一片葱茏。奶奶麻利地割倒艾草,用野草打个绺子,捆好,我背着,她握着镰刀跟在我身后。我放慢了脚步,回头瞥见她步履蹒跚,满头的银发在风中飘舞,像极了枯萎的艾草。艾草黄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奶奶不能。千阳灿烂,我只能循着风的踪迹,追寻她为我们倾尽了一生的爱。
端午到了,奶奶又要忙碌起来了。糯米要提前淘洗干净,然后泡上几个时辰。趁此间隙,奶奶赶快清洗粽叶,又宽又亮的叶子,青葱逼人。一直忙到糯米泡好沥干,她才直起腰,拽着筲箕边走边喊,快来包粽子哟!听到喊声,我们连忙搬来几把木椅,排在院子中间。此刻,风摇动一朵花撞到另一朵花,阳光轻挪它的脚,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木椅长长的斜影和花影交织,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用拇指与食指从一叠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粽叶中抽出绿油油的一片,然后轻轻一旋一转,便卷成了喇叭状,抓些糯米放进去,再用手指压了压,收口,紧扎,一气呵成 , 一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奶奶的巧手,随着飘香的粽子,齐齐留在了小院光影静谧的午后。
有一年,旱灾席卷了家乡,远远近近的田地荒得厉害,第二年村子里吃饭都成了问题。我们家因吃商品粮而得以勉强维持。那年端午前夕,奶奶要我和弟弟去粮库买五十斤糯米。日落时分,又差我去喊隔壁的阿姨们来包粽子。粽子包好了,奶奶给每人都送上二十个粽子。另外,奶奶还用两只木桶装了粽子,专门送给彭奶奶。彭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人口多,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他们一家大小吃着我奶奶送的粽子,说不出有几多欢喜。
几十年后,彭奶奶的几个孙子先后发迹。有一年,在出差的路上,我碰到了彭家的三华。他乡遇故人,我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三华,还认识我吗?”三华把我的手从他肩上拿下,说:“拍我肩干什么,你不就是万家的老大吗?”说完,转身就走了……
我愤愤不平,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后悔当年给彭家送粽子。奶奶却笑了:“你帮助过的人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让人高兴的事,善良何必求人回报!人哪,别把好的东西泄漏了,跟包粽子漏米似的……”
奶奶的话,像阳光,也像风。
(取材于万华伟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 , 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 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 , 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注释:侔,[móu],均衡、等同。
①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②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情景默写(共1小题)
五、语言表达(共3小题)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年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① :青褐邑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② 。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①汹涌而来的疫情,②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③更是对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严重考验。④从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勇挑重担,到兄弟省市守望相助对口支援;⑤从企业的不遗余力捐钱送物,到增援医生带着治愈病人的血浆“上一线”救人;⑥基层民警和社区挺身而出,排查消杀;⑦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筑起一道道守卫生命、维护安全的坚实屏障不放松……⑧举国上下戮力同心,14亿中国人民风雨同舟,⑨展现出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和“软实力”,⑩我们向全世界再次展示出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六、材料作文(共1小题)
十步之间,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浴血奋战功勋赫赫的革命老兵,艰苦攻关毕生奉献的科学泰斗,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大国工匠,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姑娘,熊熊大火逆行捐躯的消防战士,严峻疫情挺身而出的快递小哥……哪一个不是我们眼中的英雄?
学校要举办以“新时代,我崇拜这样的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