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市云天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中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今年,国庆与中秋相遇,( )。国泰民安,家国团圆,今年尤为不易。在中国,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是万家平安的保障;国家以千家万户为重心,百姓以爱国爱家为美德。战洪水、抗地震、斗疫魔……一路披荆斩棘,哪一步不________着团结奋进的精神?高铁飞驰、巨轮远航、探天潜海……一路跋山涉水,哪一步不包含着________的意志?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到“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每个人都深深懂得,国家只有富强,才可能有我们的国格和人格,更不用说人民的权利和福祉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家国情怀让前进的中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无数风险挑战。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家国情怀内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导着道德实践;凝练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成为了价值法度;记录为“人心齐,泰山移”“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等民间俗语,通过口耳相传、相习成诵,蕴藏于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这条坚韧的纽带,将小家与大家紧密相连;这种不竭的精神涌流,将个体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________在一起。这种精神的传承,让中华文明辉煌于史、溢彩于今,虽经风雨波折而始终屹立如新,成为一种“________”的文明。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①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切实保障和增进全球共同利益,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疫情不仅是对一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检验。近年来发生的数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不需要各国发扬合作精神。新冠疫情再次提醒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并不符合全球利益,只顾自己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自保,惟有并肩向前,才是最大可能保护各方利益、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②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上下一心,全力应对,吹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冲锋号,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国政府采取积极、高效、公开、透明的举措,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疫情面前,中国展现的不仅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价值追求。正如来自世卫组织评价说,中国努力控制病毒源头,限制疫情传播,为世界其他地区防控工作争取到宝贵时间,“如果没有中国努力,全球病例会远高于此”。
③顺应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采取为全球负责的行动,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全球普遍现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中国提供捐款和大量医疗防疫物资,体现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呼声在全球共鸣,还体现在当出现歧视和污名化现象时及时发出正义之声、当出现不实信息时及时澄清事实。暖心的行动,无论大小,展现的都是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汇聚的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世界顶级医学科学家的忠告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的共识,相信在庆祝抗击疫情胜利的那一天,世界可以为这样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自豪。
④当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治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如个别国家对我国的疫情袖手旁观,甚至说三道四,一些人还产生了针对全球化的焦虑、迷惘。这说明,个别国家和一些人的思维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治理还有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传染病控制一直就是一种时足时乏的事情,当疾病暴发和政府担忧时,各国会投入大量资源;当传染病结束后,资源又变得相当匮乏。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这场疫情再次提出了值得全世界共同思考的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难题:如何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如何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应以备不时之需。
⑤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珍视抗击疫情中凝聚的全球力量,也需要检视不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命运与共,并肩前行,携手抗击疫情,必将为人类文明之光增添新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能量。
(选自《共同担当使命淬炼文明之光》,《人民日报》2020年2月12日,有改动)
2020年8月3日,香港大学向江苏高考生白湘菱发放了录取通知。虽然“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无缘清北”事件暂告一段落,但事件引发社会对实行到最后一年的江苏高考乃至教育模式的关注和讨论仍在继续。更重要的是,讨论开始回归高考改革,关注计分原则、录取方式等环节对于人才选拔的影响,以及究竟如何做到惜才又公平。
贺佳雯:你如何看江苏高考文科第一名因历史科等级无缘多所名校一事?
孙干:这一事件是由于考生本人某一门学科的失利,影响了录取。这不是不公平,是制度本身导致可能流失一部分人才。制度希望学生能成为全才,不要偏科,这对一些偏才或是选测有失误的考生的高考录取有桎梏。在当前制度下,高考招生录取必须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既看总分又看选测科目等级是现行规则决定的。
贺佳雯:回到高考制度本身,江苏高考08方案的争议点究竟何在?有哪些利弊?
孙干:08方案主要争议在于可能会导致部分高分人才选不到最一流的高校。这是等级计分原则的一个弊端。如果白湘菱的历史科按照分数计入总分,那总成绩可能在语数英高分的弥补下也会取得不错的排名。简单以等级划分容易出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可能虽然一个等级,实际中间差了很多分。对人才选拔也不公平。
张端鸿:江苏高考08方案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学生只有做到参考科目没有短板,才能录取到最理想的学校。这可能导致学生选考科目的单科全省排名如果不理想,就会影响学生的全局;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也缺少自主权。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过去十年,我们一边改,一边有意见反馈过来,于是再调整。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不建议学生偏科严重,因为选测科目本身,已经是学生自选的相对擅长的科目。
贺佳雯:08方案改革的初衷是什么?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初衷在于强调语数英三门主科的学习,夯实基础,同时减轻其他副科的学习压力。就是放到现在,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孙干: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的走样。考生容易作出功利化的考量,只奔着高分区去。这种功利化,会导致理科高端人才培养中的人才流失,对人才培养实际上非常不利。
贺佳雯:江苏高考经历了十年五改,从你的视角,认为其中哪些是关键时间节点,个人有哪些思考?
张端鸿: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应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高考招生录取,最核心的改革应当是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江苏高考改革注重“术”的改革,而忘记了“道”的改革。
孙干:有些高考方案,确实是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更深刻。很多老师、家长,可能都认为高考改革是一种“瞎折腾”———总分低拉不开分数,扁平化拉不开差距,状元上不了名校,学生为了一些学科上各种补习班负担很重等等。所以就出现了选科功利化、学生的理化学科素养不高等情况。我觉得作为一线老师,也迫切希望高考进行改革。
贺佳雯:新高考改革能否解决江苏现有高考存在的问题?可能还会有哪些新的问题有待厘清?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明年江苏也是750分总分了。这种现象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了。新高考是借鉴了江苏这些年高考改革经验的,它的其中一个升级之处在于,为了防止功利性选科,限定学生要在物理和历史两门中选择一门。
张端鸿:当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核心是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难以兼顾。新高考改革以后,能规避单科等级制约招生录取这一因素,但“教育行政部门划批次、分数为核心”主导高考招生录取的格局不会变。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对全过程规定都很细,分数、等级和录取之间构成高度的因果关系,很难有破格录取。今后的高考改革方向,应当在有效监督的基础上,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录取自主权。
(摘编自《高考改革“术”与“道”》《南方周末》2020年8月6日)
梅花为谁开
徐慧芬
他一身唐装,怀抱一束梅花。要不是这身唐装的过于华美,我简直要怀疑这是一位古代雅士穿越到我面前来。
几天前突然接到他的电话,问我是否还记得他这位学生。当然是记得的,绘画有禀赋,美术作业常受到我夸赞。虽然毕业后师生少有往来,但还是知道他离校后一直与绘画结缘。
雪天里,迎面扑来的清香,让我感动,我欣喜地把他迎进屋。
坐下来,他从信封里掏出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指着上面一篇文章给我看。原来这是我几天前刊登在晚报上的一篇文章。
“老师,我才知道你还写作呢,这篇《梅花为谁开》,借花说人,切中时弊,许多话说到我心坎上。我还记得美术课您教我们画梅花时的情景,您讲了古人是如何喜欢梅花的故事,比如林和靖的梅妻鹤子,王冕的梅花墨池,您还给我们介绍了古今画坛上的一些画梅高手……”他进入了回忆,我眼前也开始出现了教室里一张张质朴稚嫩的面孔。
“老师还记得我们班那个最调皮的大雄吗?那次画梅花,您说可以题两句诗在自己的画上,结果大雄在他的画上题了‘梅花梅花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结果他同桌的女生林梅花一下子哭了起来。”
“难得你对过去的美术课还有这么清晰的记忆,过去的同学你还联系多吗?”我问。
“大多不联系了,人大了以后各有各的生活圈子,我也忙得很,现在的精力主要是在画画上,平时交往的也都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啊,那你今天怎么有空来呢?”
“看老师说的,前几天我读了您的这篇文章,真后悔没及早来拜访您,我和您一样喜爱梅花啊,梅花的精神太令人神往了!”接着他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卷梅花图,一一展开来。
呀,真炫人眼睛!浓墨重彩,构图不拘……
“过去我什么都画,人到中年了也没搞出啥名堂,这两年我改变路数,集中精力盯着梅花这一个品种来画,老师,您给提提意见。”
“哦,你很有想法,胆子也大,借用了现代画的一些理念。”
“老师到底是行家,我的想法是,任何画都要跳出古人的窠臼,梅花为什么一定要画得那么孤傲冷清呢,时代在变,人的审美眼光也会变,我的梅花就要让它奔放,绚丽,热闹,在表现形式上,我也尽量‘不择手段’……”
他滔滔不绝,把我最后想要表达的一点意见堵住了。
停下来,我没话找话,指着画上的题句问:“这都是你自己撰写的吗?”
“哦,这倒不是,我平时看到别人画上有意思的题句就抄下来,有时候就在唐宋诗词里摘录几句套用一下。”
“这方印章‘梅道人’是指?”我有些疑惑,因为我想起这是元代大画家吴镇的名号。
“这是我给自己取的号,意思是激励自己做人要像梅花那样,迎风霜而傲然开放。”
“那当然好,现在能看点书的时间还有吗?”我问。
“不瞒老师说,这两年实在太忙了,今年五月我的‘百梅图画展’准备在一家大宾馆里举行,这次画展结束后,我还要赶去香港举办,老师您可能不知道,我刚才提到的林梅花,后来嫁给了一个香港富商,我这次香港开画展就是她帮忙牵线搭桥的。”
我突然悟到了点啥,问:“你这次是专程来看我,还是有什么事呢?”
他听我说话这么直接,有点不好意思起来:“我就是来探望老师的,老师文章写得那么好,我真佩服,当然我也是想请老师给我写篇文章,在晚报上介绍一下我,您知道,现在都这样,要想有点名声,卖得动画,没人鼓吹捧场可难哪!您一定要帮学生这个忙啊!”
“啊,我不是专门写艺术评论的,可能写不了呢。”
“不不不,老师随便写,晚报读者面广影响大啊!”说着他又掏出一张折叠好的纸片说,“我列了几点提纲,供老师参考。”
我看了一下,好几条,但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作品高雅画如其人,二是人品淡泊不趋名利。
他走后,我陷入苦恼,怎么写呢?违心说点假话吗?突然手机响了,声音传来:“老师,我刚才在你家卫生间洗漱台左侧的抽屉里留了一个信封,里面两千块钱是感谢老师帮我写文章的一点辛苦费……”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建初三年,率疏勒等国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会徐幹适至,超遂与幹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幹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遗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幹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超在西域三十一岁。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有删改)
①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②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两 雁
陆 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
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銲弋①,长路谙冰霜。
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
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释】①銲弋:射鸟用的箭。
孤 雁①
杜 甫
孤雁不饮啄②,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②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五、情景默写(共1小题)
六、语言表达(共1小题)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月食可分为。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在月全食时,,这是由于太阳光在透过地球的稀薄大气层时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月面呈红铜色。有时月球并不会进入本影而只进入半影,这就称为半影月食。在半影月食发生期间,月亮仍然可以看见,它将略为转暗,但它的边缘并不会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挡。
七、材料作文(共1小题)
“节约”是节制、约束的意思。“节约”是古时的马具,将马使用的缰绳或皮条穿其而过,以此起到连接作用,使缰绳和皮条连为一体,达到控制马的目的。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李商隐《咏史》有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名言都在告诚人们要节约。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你身边有没有浪费现象?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班级召开 “我说节约”主题班会,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