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1年高三高考语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新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 来源:91题库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小题)
材料一:
自1898年马建忠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出版,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吕叔湘开始着眼于“史”的研究,再到八十年代至今,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不断深入,取得可喜成就。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的深度、广度须进一步深化拓展。
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适合拿来做语法史研究,必须加以鉴别,选取能够反映各个时代语言实际的材料。这就要求注意语体,反映口语特征的材料通常更有价值;语料的时代和方言背景要尽量明确可靠,时代不确定的材料只能作为参照,不能以其确定语法发展演变的脉络;选择可靠的版本,避免使用后世改动过的文献。甲骨文、金文、出土简帛等未经后人改动的资料尤其值得重视。
新发现的材料往往带动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甚至产生新的学科,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甲骨学、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敦煌学等。近年来出土文献、外域汉语文献时有发布,如清华简、安大简等,都是语法史研究中应该加以拓展的材料。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电子语料受到追捧,材料的搜集从传统的“研读发现”正在转向“关键词搜索”。这一转向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但弊端也很明显。过分依赖关键词搜索容易导致研究者先入为主、轻视功底。尤其对年轻学者来说,如果不注意文献的研读,关键词检索终将变为无源之水。因此,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要坚守科学严谨的态度,夯实文献功底,在文献研读上力求句句字字有着落。
关键词检索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所检索的电子文本未必可靠。因此,急需组织力量建成权威的汉语语法史研究语料库,把历代重要语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敦煌遗书、宋儒语录、元代白话碑、明清域外教科书等,通过精心校对,按照时代先后、语料性质,分门别类地呈现给全体研究者,以便研读与检索。
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历史演变视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考察语法发展的历史,自然要有历史演变的眼光。但是以往的断代研究有的比较侧重于共时的平面描写,有的缺乏时代感和对语法演变的关注。虽然共时描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终目标是揭示语法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到演变的路径和规律。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虽然着眼于某一具体时段,但必须把这一时段看作一个过程,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考察具体语法范畴、句法表达方式、语用手段在不同时代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历史演变视角是一个纵向的视角,而跨语言视角则是横向的视角。跨语言视角是指在考察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现象的时候,把汉语放在世界语言比较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在汉语语法史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判定汉语语法形式的来源以及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我们所总结的路径和过程也可以印证或丰富学界对跨语言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与跨语言视角相关的是语言接触视角。语言的演变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语言接触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语言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周边语言或方言的影响,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来汉语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那么,汉语语法演变有哪些现象与语言接触有关?其接触过程、演变路径是怎样的?这些都要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加以考察。
(摘编自杨永龙《如何推进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
材料二:
语法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的。数千年来,汉语语法是变化不大的。它靠着数千年维持下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自别于其他的语言。
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动词在宾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有人分析过甲骨文的语法,发现它的词序和现代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上古的全部典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事实。下面是《论语》里的两个例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雍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这两句话的语音,当然变化很大了。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变化,例如现代不说“说(悦)”,而说“高兴”;不说“闻”,而说“听见”。至于“韶”这个名词,在现代汉语里也根本用不着了。但是从语法上说,可以说没有什么变化,现代还是用同样的词序,同样的结构方式。
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字,直到今天还在书面语言中应用着;有些在口语里还没有替身,例如“三分之一”的“之”,“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而”,这些都是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虚词,而它们正是数千年前传下来的。
但是我们不能在语法的极大稳定性中得出语法是不变化的结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逐渐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良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摘编自王力《汉语语法史》)
(邹忌)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
文本一:
冬至的礼物
奚同发
今天是冬至,白天上街买馅自己包了饺子,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饥,于是中午晚饭都吃了饺子。
他独居多年。在自己尚不知疼痛的年龄便失去了父亲,母亲独自把他带到十岁多也撒手人寰。成年后从农村招工进厂,而后也有过短暂的家庭欢乐。不幸的是妻子在生孩子时没有抢救过来,儿子四岁多也因病折。很长一段时间,他不知自己的生命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先他而去,唯独让他还活着,而且一直活到快七十岁。
小区一帮老头儿常聚在一起晒太阳。老胡头爱说儿子多么多么忙、多久多久才打来一个电话。虽如此,他脸上仍是一副满足的样子,有些炫耀的意思。如果谁家孩子回来看他们一趟,或给某个老家伙过个生日,他们一准会从儿子说要回来那天起,便开始向大家唠唠叨叨:都多大年纪了,还过啥生日,可儿子非要回来给咱过,你说这些孩子天天忙得啥样儿?比如老胡这么一说,一圈人便夸赞他养了个好儿子。老胡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多少天后还会向大家复述他过生日的盛况:终于全家人都聚齐了,孩儿还亲自炒菜,你说男孩儿怎么喜欢下厨?都是女人的事儿嘛!大家知道他故意这么说,还是纷纷接话:不就是为让你老家伙高兴吗?搁平日,人家西装革履,家有保姆,哪会自个儿下厨呀?
现在的商家无孔不入,就是冬至也弄得满大街的节日气氛。电视节目也都与冬至有关。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无聊地频繁换台,打瞌睡,干脆关了电视闭目养神。还不到七点,他这时不会上床睡觉,咋说也要挨到九点或十点,否则夜太长,要醒几次。
如果儿子活着,也该成家立业,也该有了孩子了……如果儿子一家今天回来,他肯定也会提早张罗一桌好菜好饭等着他们。
也下意识地望了一眼门,竟好像有钥匙转动。他揉一下双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老眼昏花,确实锁柄在转动。
接下来,他看到门被推开一道缝,一只手从门缝伸进来关掉门侧的开关。“啪”的一声,全屋顿时黑下来。他轻轻地发出一声惊讶。见过太多世面,走过太漫长的人生,已退休多年简直挨着日子等待大限的他,似乎对此不会有太多怎么样的反应。打劫或偷窃?如此熟练地开门、熄灯,像进了自家门,显然不是他们第一次“光临”同样的住宅。
眼睛还没适应,借着门外的光,他看到呼啦啦冲进几个黑影,其中一人转到他身后用双手蒙住他的眼睛,好在手并不重。接下来,他没听到任何命令他的恐吓或威胁,身后的男声只是说:快。再就是感到身前的茶几上一阵哗啦啦响动。身后男子又说:儿子,快点儿,你们快点儿。一个童声应答:爸爸,就好,马上就好。
突然手机铃声在他身后响起,捂他眼睛的一只手随即挪开。
他听到身后的手机里有人说:儿子,你们什么时候到呀?接着,手机里又传来一女声:让我说,让我说。儿子,你们到哪啦? 我跟你爸在小区门口等你们哩?
仅余左手捂着他左眼的男子,迅捷松手跳开,然后冲向门口,按压墙壁上的开关……“啪”的一响,大家都在暖黄色的灯光下了。
俄顷,他的老眼才看清:身前茶几边站着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人,两人正拆一个大纸盒子的手停在半空,另一年轻男子站在门口望着他张口结舌……
哈哈哈……他先笑了。
认出来了,是楼上老张的儿子一家。儿子眼边那颗痣非常明显,跟他爸一样一样的。不等人家三口回过神儿来,他淡定地说:孩儿,你们走错门了,你爸住楼上。
老张儿子一家极为尴尬,连忙道歉。女人边收拾桌上的东西,边道:瞧这事儿弄得,瞧这事儿弄得……男人也说:真对不起,真对不起,大爷大爷……
没事没事。他说着这些,人家已“咣”一声拉上门。屋内又一次寂静下来。他自笑了,正想自己的儿子,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也算是老天爷可怜他,给他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吧。这屋里多少年没来过年轻人和孩子啦!他索性又打开电视,调来调去,荧屏上一个主持人正下饺子,另一主持人说着什么“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有管”。
瞧瞧,这日子,哪的人过得都差不多,楼上楼下也就差个孩子回来。他之前上过老张家,也去过楼下老刘家。除了家具款式略有差异外,各家屋里家具摆放位置大同小异。如果不开灯,摸错了屋,进错了门儿,也没啥不可能的。更何况这单元楼都长得一个样儿,有一次他走到另一单元,钥匙半天塞不进锁眼,屋里人就开了门……哈哈,大家相视一笑,瞧这事弄哩,错了……
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匙?老张家的钥匙咋能打开我家的门呢?
文本二:
又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怀疑与学问》)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及壮,至长安学,从胶东庸生问《论语》,既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久之,试为博士。元帝崩,成帝即位。是时,帝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辅政专权。而上富于春秋,谦让,方乡经学,敬重师傅。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相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上报曰:“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加赐黄金百斤,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禹将崇入后堂饮食,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肉卮酒相对。及两人皆闻知,各自得也。禹年老,自治家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又近延陵,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它所。曲阳侯根闻而争之:“此地当平陵寝庙衣冠所出游道,禹为师傅,不遵谦让,至求衣冠所游之道,又徙坏旧亭,重非所宜。”根虽为舅,上敬重之不如禹,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上亲拜禹床下,禹顿首谢恩,因言:"老臣有四男一女,爱女甚于男,远嫁为张掖太守萧咸妻,不胜父子私情,思与相近。"上即时徙咸为弘农太守。建平二年薨,谥曰节侯。
(节选自《汉书·张禹传》)
①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相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
②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小题)
献钱尚父①
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②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注)①钱尚父:即钱谬,唐朝末年的越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②龙骧凤翥:形容奋发有为。
五、情景默写(共1小题)
六、选择 简答(共2小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数万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被筑起。已经渐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书信,成为医护人员与家人交流的载体。
这些逆行者既是战士,也是父母、儿女、妻子、丈夫。家人是他们的最大“软肋”,也是最坚强的后盾。这些普通人,怎样变成一往无前的英雄?在《逆行者家书》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周馨瑜写信告诉儿子:“面对国家召唤,妈妈心里只有四个字:义不容辞。”
这一封封非常时期的非常家书,( ),让人发自内心地感慨“每个人都了不起”。它们生动昭示:危急关头总有人义无反顾站出来,肩负起沉甸甸的使命,这些人就是鲁迅称赞的“中国的脊梁”。
① ?有毒的多肉植物只是多肉“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且其毒性物质多数属于生物碱类,不具挥发性。只要不摄入或接触汁液,单纯摆在一边观赏,OK!并不会毒害心脏。
室内放置驱蚊植物可以驱蚊吗?驱蚊草、夜来香等植物分泌的香叶醇、香茅醇、柠檬醛等物质,确实对昆虫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受到机械摩擦或昆虫取食等物理损伤时,才会大量释放。仅靠叶片自然散发出来的气味浓度来驱蚊,② 。
此外,长久放置夜来香等所谓驱蚊植物于室内,还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③____,应尽量选择放在通风处,比如阳台或窗口。
七、材料作文(共1小题)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常态,但是教学效果引发质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自律问题。最近,一款神奇的作业灯登场了。它有两个摄像头,一个紧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另一个可以盯着孩子的面部表情。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如果孩子敢把“鸟”写成“乌”,家长哪怕在千里之外,仍能大喝一声。孩子若想愣神儿,没门儿;想揉揉眼睛玩玩笔,一句“集中注意力”保准会扔过来。可以理解,这款产品能给一些因为工作和生活远离孩子的家长提供慧眼,实现远程陪伴。不过,它也给家长增添了利器,不仅盯着人,也能盯着所有的小动作,包括指尖、眼神。
对此,某班将以“神奇的作业灯是否该关掉”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作业神灯应当关闭”或“反方:作业神灯不应当关闭”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破立结合的辩论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理充分,论辩有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