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期末考试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918年初,对人类社会危害极大的流感病暴发,造成严重的国际性公共卫生事件。此次大流感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大,危害性极高。在美国,政府疏于管控,未能及时隔离患者,阻断传染源, 应允英法盟国的增兵请求,调派流感重灾区将士前往欧洲作战,致使病毒在国内外四处 。1918年大流感之所以波及全球,危害巨大,除医学界对流感病毒的认知与应对能力不足等因素外,与各国公共卫生管理严重缺位紧密相关。有鉴于此,1920年,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针对疫病扩散等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予以管控防治。
人类世界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共存演进。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动员充分国家力量,执行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各国政府都要保持足够警惕,不可 , 认为病毒毒性轻微或在某个时间段内危害不大就可以放松管控,要针对病毒可能的发展而 。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被打上了“塑料儿童”“宅童”的标签,儿童的生活大多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人,对其进行现代劳动教育显然是使人与自然得以重新建立联结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让当代社会的人实现自然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
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手段。因此,劳动教育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途径。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在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及劳动态度,懂得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在劳动教育中使学生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认识自然、遵循事物客观规律,这是现代性要求下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和开展劳动的前提。此外,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劳动教育又能激发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所蕴含的现代性意义还在于面对世界共同生态危机,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是核心且起关键作用,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劳动让一个个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走到了某一个集体中,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劳动为个体走向公共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凭借,增强了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劳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劳动在个体与他人社会关系建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是现代伦理关系彰显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此意义上,现代性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劳动教育生成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理性塑造人的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同时,使人更加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以此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现代劳动教育中蕴含的实践精神正是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反映。因此,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从对个体理性的关注转向对公共理性的关注。我们必须遵循共同的伦理规范,以此来协调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生活。人在劳动实践中要想得到发展,必须以他人和社会拥有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遵循劳动周围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个人交往互动中,通过受教育者互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能塑造人的品性。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使人在理性的交往劳动实践中,不断获得自我与他人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劳动教育因此成为涵养学生公共理性、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因此作为一种个体社会化的媒介,帮助学生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人的潜能才能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和解放。也正是借助于教育中的劳动,学生才能在不断自我确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审美与道德能力的不断提升。由此,劳动教育将赋予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特征。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
(摘编自袁利平《劳动教育:让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材料一:
诗词综艺火爆,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在一些老师看来,这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成为一场标准化考试。
(摘编自《扬子晚报》)
材料二:
我国有极为成熟的诗教思想与诗教传统。在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是一种什么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进行了专题调查,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从喜欢古诗词程度看,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差别不大,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9%,想学习或非常想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4%,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多于喜欢新诗的学生。从阅读量与写作来说,自认为阅读量较大的只占4%,阅读量一般的占总人数的78%,几乎不读古典诗词的比例高达18%;而能写旧体诗词的学生只有7%左右。从爱好、了解与掌握古诗词的人群分布看,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人的素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理科生占95%,文科生占93%;爱好古典诗词的,理科生占92%,文科生占87%;自认为阅读量较大和一般的理科生占84%,文科生占81%。尤其是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理科生占13%,文科生只占2%。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学生最喜爱的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却源自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的传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反之,尽管有端午节的习俗,但熟悉屈原作品的人却极少。
调查显示,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大可不必担心。但要真正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摘编自张永芳《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知多少》)
材料三:
诗词是植入中国人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间远离了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剧场、电影院和音乐厅,尤其在边远小城镇,可能连这些设施都没有配备。
(摘编自陶舜《诗词大会不要成为绝响》)
唤醒英雄
凡夫
中尉军官曾勇在一次出差途中遭遇剪径客,他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被送进了医院。曾勇伤得太厉害,手术后三天三夜一直昏迷不醒。富有经验的老主任医师说,曾勇虽然没有了生命危险,但是,如果一直昏迷不醒,很有可能变成植物人。
“难道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部队首长、战友、包括等待英雄醒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们都急了。曾勇是英雄,如果能让英雄说话,能让英雄重返部队,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
“办法不是没有,如果能找到它的主人,也许能唤醒他。”
主任医师拿出了一封沾着英雄鲜血的信扬了扬。众人马上争相传阅,信在每个人手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医师手中,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默。这是一封没写完的信。
“珍珍:
离开你的这些日子,我心里一直很难受,我没想到那天你会说出那句话。你知道吗?当时我的心有多痛,看着你负气远去的背影,像有一把无形的刀在刻我的五脏六腑……”
信写到这里断了,人们一起把目光投向主任医师,想从他嘴里得到救醒英雄的良方。主任医师又缓缓开了口:“当然这个法子不一定灵,但绝对不会有害处。现在关键是要找到这个珍珍。因为从信中可以看出,他与这个珍珍关系非同一般,对她那句话刻骨铭心。如果让珍珍站在床前重复那句话,刺激他的脑下皮层,他有可能恢复知觉。”
众人一听很兴奋,都表示愿意帮忙寻找珍珍。尤其是媒体记者更是跃跃欲试。次日,报社、电台、电视台一起发出新闻,珍珍这个名字一夜之间就家喻户晓了。
媒体一炒作,医院也热闹起来,美女爱英雄,医院每天都要接待数十名自称珍珍的人。她们皆对医师陈述一段自己与曾勇有关的感人故事。有的说她与曾勇是同学,从小青梅竹马,后来相爱了,可不久前曾勇换了岗位来到了一个穷乡僻壤工作,她便提出与他分手;有的说曾勇向她求爱,她骂过他“大头兵”而伤害了他;还有的说曾勇与她相爱甚笃,而她爱慕虚荣,去找了个大款……一个个鲜活亮丽的少女,故事一个比一个真切感人,似乎,曾勇是个遍地留情的情种了,但少女们说得动情悱恻,让人不得不信,连一生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老主任医师也陷入了云里雾里,不知到底哪个是珍珍了,只得一次又一次地陪着感动。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却没有一位少女能把英雄从混沌中唤醒过来。
到了第四天,主任医师不知接待了多少个“珍珍”,他对自己出的这个主意也差点失去了信心。快下班的时候,一位容貌出众、举止端庄的姑娘走进他的办公室。
“姑娘,你找谁?”主任医师问。
“我叫珍珍。”姑娘答道。
“珍珍?你叫珍珍?”
“是的,曾勇是我哥。他的那封信是写给我的。”
“你?”
“半个月前,我哥回乡探亲,临走的时候,我求他给我办件事。我中师毕业分在城郊一所偏僻的小学教书,我知道哥的好同学的父亲在县教育局当局长,要他帮我求求情……调我回城工作。他当时答应得好好的,可到了局长家门口却不敢进去了,当时我气得想哭,对他大叫:你这个怕死鬼,我这辈子不认你这个哥哥了!说完我转身跑了,躲到学校,直到他回了部队才回家,我……我对不起他……”
老医师又一次感动了,他有种预感:这个珍珍说不定是真的珍珍。于是,他嘱咐姑娘一番,便带她来到了英雄的特护病床前,姑娘一见曾勇,扑上去失声痛哭,老医师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她拉起来,示意她按他的吩咐去叫。珍珍镇定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叫开了。
“你这个怕死鬼,我这辈子不认你这个哥哥了。”
“再叫。”医师说。
“怕死鬼……”
“再叫。”
“怕死鬼……”
奇迹出现了,曾勇紧闭的眼皮开始跳了几下,身子也在抖动。医师又让珍珍叫了几声,曾勇的双眼终于睁开了一条缝,嘴唇开始蠕动,尽管没有声音,但从他的口型,可以看出他在叫珍珍,珍珍惊喜交加地扑了上去。
“哥
老主任医师绷着的脸舒展开了。他含着泪,拉起珍珍,紧紧地握住珍珍的手,目光里充满了感动和慈爱:“谢谢你,珍珍。”
“我哥他……”
“放心吧,他有救了……”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侍皇太子为洗马。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宣宗即位,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英宗初立。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国公张辅及士奇、荣、溥、尚书胡濙入。谕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始仁宗为太子,被谗,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太后复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宣宗实录》成,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溥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益用事。溥卒,年七十五。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选自《明史·杨溥传》有删改)
①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
②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
四、诗歌鉴赏(共1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陆游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绍熙三年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阴骤起一场风雨,此前两年诗人被罢官,归隐山阴故居。
五、情景默写(共1小题)
六、语言表达(共2小题)
记忆有着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过程,记忆编码和储存的机制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中国科学家团队提出了记忆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论假说”。记忆泛化能力形成的快慢取决于记忆之间是否存在重叠。例如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知识、技巧等记忆,再次面对相关内容时,记忆将会快速泛化。而对动物来说,面对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任务时,。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记忆并没有消失,而是记忆泛化能力受损。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关键看记忆泛化能力是否受损。记忆快速泛化机理,对治疗老年痴呆症等有帮助。
七、材料作文(共1小题)
湖南广播电视台播出《绝对忠诚》之后,“爱国奋斗的青春最出彩,担当奉献的青春最美丽”的台词一时间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奋斗、担当、奉献、青春成为很多人亮丽的底色。
读完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悟?你身边一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他们又是怎样做、怎样想的?请根据你的观察和思考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