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丹县八圩瑶族乡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试卷
年级: 学科: 类型:月考试卷 来源:91题库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下列动物中,运动方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蝗虫、章鱼、袋鼠
B . 家燕、飞蛾、企鹅
C . 狗、猫、大象
D . 蝙蝠、青蛙、袋鼠
2、白居易诗曰:“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此诗所描绘的是燕子的( )
A . 防御行为
B . 繁殖行为
C . 迁徙行为
D . 社群行为
3、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先天性行为是由动物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B . 具有社会行为的蜜蜂能通过舞蹈通讯
C . 鸟类的迁徙属于学习行为
D . 蜘蛛织网属于先天性行为
4、以下有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关节囊使关节更加牢固
B . 海豚顶球表演是一种学习行为
C . 蜜蜂利用舞蹈传递食物信息
D . 蚂蚁不具有社会行为
5、下列属于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 猴子骑车
B . 谈虎色变
C . 蜘蛛结网
D . 老马识途
6、下列动物行为中,属先天性行为的是 ( )
A . 失去雏鸡的母鸡照顾小猫
B . 幼小的黑猩猩用蘸水的树枝钓取白蚁
C . 大山雀偷喝牛奶
D . 黑猩猩利用箱子垫高自己获取香蕉
7、用望远镜仔细看树上的鸟巢,并祥细记录鸟的生活行为 ,这种研究方法是:( )
A . 观察法
B . 调查法
C . 实验法
D . 记录法
8、狗熊偷食蜂巢中的蜂蜜,蜂巢中的工蜂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行为的功能划分,工蜂的行为中含了( )
A . 社群行为、攻击行为
B . 社群行为、防御行为
C . 取食行为、防御行为
D . 防御行为、领域行为
9、鸵鸟是草原上的一种大型鸟,它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是( )
A . 翅膀、奔跑
B . 下肢、奔跑
C . 翅膀、飞行
D . 下肢、飞行
10、人以肩关节为枢纽,可做伸屈、旋转等动作,说明关节在运动中起( )
A . 动力作用
B . 杠杆作用
C . 支点作用
D . 调节作用
11、草履虫借助( )运动
A . 刚毛
B . 纤毛
C . 翼膜
D . 翅膀
12、蜜蜂、白蚁等营群体生活,群体中各成员分工明确。这种行为属于()
A . 繁殖行为
B . 社群行为
C . 攻击行为
D . 节律行为
13、刚孵出的小蝴蝶就能腾空飞翔,这属于( )
A . 先天性行为
B . 后天性行为
C . 学习行为
D . 尝试性行为
1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描写的是鸟类繁殖过程中的筑巢行为,这种行为属于( )
A . 先天性行为
B . 学习行为
C . 社会行为
D . 觅食行为
15、下列哪个不是节律行为( )
A . 公鸡打鸣
B . 蚂蚁搬家
C . 鱼类洄游
D . 鸟类迁徙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个体的 和种族的 ,从而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运动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是肌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分解 (有机物或无机物)所释放的。
2、下图是人上肢肌肉的协作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是 肌。②是 肌
(2)该图表示人体屈肘动作,①和②的状态分别是 和 。屈肘运动时,骨骼肌接受了 传来的兴奋而收缩,牵引 绕着 活动。
(3)当手臂自然下垂时,感觉比较轻松,因为此时①处于 状态,②处于 状态。
3、由于动物的生活环境日趋恶化,动物界决定开展一场有纪念意义的运动会,特邀人类去观看,以唤起人们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关注。蚯蚓、狼、鹦鹉、蜜蜂、鲫鱼等动物都积极参加了活动。
(1)这些动物中具有社群行为的有,你判断的依据是。
(2)狼的运动系统包括、、,为什么狼的运动速度比蚯蚓的快? 。
4、

(1)上图是关节的模式图;请填出关节的各部分名称:
[1];[2] ;[3] ;[4];[5] 。
[1];[2] ;[3] ;[4];[5] 。
(2)其中,[2]内有,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此外,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
5、为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小王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蚂蚁一星期后,设计并开展探究活动,活动步骤如下:①取一个玻璃槽,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②捕捉10只蚂蚁放入槽内,进行饥饿处理24小时;③取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依次放入槽内四个角落;④每隔30min观察并记录停留在每种食物附近的蚂蚁数目,连续10次。所得数据的平均值如下表。请分析。
处理馒头的材料 |
蜂蜜 |
醋 |
苦味药水 |
盐水 |
停留的蚂蚁平均数量 |
7 |
1 |
1 |
1 |
(1)进行探究活动前,小王提出的问题是蚂蚁
(2)步骤②中,捕捉10只蚂蚁而不是1只,目的是;步骤③中,分别用蜂蜜、醋、苦味药水、盐水泡过的馒头的量要,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除了变量之外,其他条件都;步骤④连续记录10次数据再取平均值的目的是。
(3)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