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年级: 学科: 类型:同步测试 来源:91题库

一、单选题(共10小题)

1、

如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下列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

 

A . “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 . “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 . “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 . “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中共七大内容的是( )

A .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B . 大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C . 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D . 大会选举了以周恩来为主席的新中央委员会
3、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 . 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 . 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 . 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 . 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4、为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我党特制定了政治路线。这一路线制定于(    )
A . 中共“一大” B . 八七会议 C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 中共“七大”
5、陈毅感叹:这场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场战役指的是(    )
A . 渡江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辽沈战役 D . 淮海战役
6、1945年,蒋介石致电毛泽东:“倭寇投降……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电文中的“陪都”是(    )
A . 广州 B . 重庆 C . 武汉 D . 南京
7、观察以下三幅图片并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影响(    )

A . 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B .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 表明了南京国民党政权已经垮台 D . 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8、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据此回答小题。
(1)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 (1)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2)军官感叹“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 (2)
A . 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低下 B . 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 C .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 D . 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
9、下表是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根据此表及所对应阶段,某班学生进行了讨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大量美式装备

基本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A . 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上占据绝对实力 B . 国民党控制着大城市及交通要道,统治区人口多 C . 国民党方面有采取全面进攻的实力和基础 D . 共产党组织了反击并进行了三大战役
10、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取得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对此,有人说:“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在人民战争路线指引下取得的  ②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③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④三大战役的胜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引自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引自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

材料四: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

                                                                                                                                                                        ──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

(1)材料一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谓的“奸党”指的是谁?可以看出其真实意图又是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我国人民面临的两种命运,这两种命运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摆脱不了政治环境的影响。综观国共关系史,随着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共对蒋介石的评价也有不同。自西安事变以后,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1937年到1945年期间。如:1938年在延安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国民党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是蒋介石”。1945年,中共也公开表示,“承认蒋先生的领导,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地位。”但是,在1946年到1949年期间,中共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发生变化,斥之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还有大众流传的“蒋该死”“蒋匪帮”之类,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1)结合1937年到1949年的主要史实,简要分析中共对蒋介石评价的变化及原因。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材料三:毛泽东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正因如此,战争的形势逐步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历经艰难的一年,又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1947年,解放军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的最根本原因。1947年国共双方势力如何实现历史性反转?

(1)图是《三大战役示意图》,将图中A、B、C所示的战役名称填入题后相应的横线上:

A.       

B.       

C.       

(2)材料二描述的战争是哪场战役?说说这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中所说的1947年,对党中央与毛泽东而言,是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年。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举例说明。​
1.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4. 试卷库 >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说明

1、直接打印:比较直观,基本上所见即所得;
2、导出word:可以下载来编辑,样式需微调,可修改;
3、在线答案:包含了题目和答案,低碳环保,推荐!
4、只看答案:只有答案及解析,页面较少;